
爆紅:赴臺演出打破臺灣百年迷信
從上世紀80年代末首次赴臺至今,泉州提線木偶劇團已經(jīng)到臺灣演出23次了,演出遍及臺灣的城市農(nóng)村。到臺灣訪演成為泉州木偶劇團一個常態(tài)性的工作,這在大陸木偶劇團中可謂絕無僅有。劇團團長王景賢告訴記者,因為聽說臺灣有一個風俗或者說是迷信,即兒童和懷孕婦女不能看提線木偶,傳說會導致軟骨病,“那我們?nèi)チ伺_灣演給誰看?”最初,泉州木偶劇團有點擔心。
王景賢至今還記得,嘉義有個孕婦要進來看戲,她的婆婆趕過來扯著她不讓進去。王景賢跟她解釋:“臺灣提線木偶表演主要是用于宗教儀式,做給鬼神看的,我們是演給活人看,不一樣。”老婆婆決定自己先進去看看。結果,她看罷出來,態(tài)度180度大轉彎,拉著王景賢的手說:“太好看了!我明天叫全家都來看。”由于泉州木偶劇團的演出精彩,依靠口口相傳,來看戲的戲迷一天比一天多。很多年輕人拿個本子排隊要簽名,有的觀眾還從臺北追到臺南,一路跟著看。
今年年初,“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在 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辦。這是泉州木偶首次大規(guī)模亮相寶島。今年春節(jié)前,泉州木偶劇團到臺灣演出,一個月走了30多座廟。王景賢告訴記者,臺灣的氣候跟泉州很像,春節(jié)期間都是細雨綿綿,又濕又冷,他們在廣場上演出,一天演三四場,觀眾都是打雨傘,密密麻麻站著看。演出完了,觀眾還舍不得走,上臺來跟演員們交流,有的還因戲結緣,到泉州尋根,甚至拜師學藝。
“木偶戲對語言的依賴度較低,泉州木偶戲保留很多閩南古文化,即使語言不通,藝術魅力本身就能征服觀眾,觀眾接受度很高。因此,泉州提線木偶是共享兩岸文化記憶,加強彼此間情感交流的重要載體之一。”王景賢說。(福建日報記者 陳夢婕)
文化名片
提線木偶在漢代成為殯婚嘉會中的獨特表演藝術,晉唐時隨中原士族南遷入閩,唐末五代在泉州地區(qū)流行。由于在這片土地上歷經(jīng)千年而不間斷的傳承,泉州提線木偶積累了豐富的傳統(tǒng)劇目,擁有獨特的劇種音樂“傀儡調”和多達300余支的傳統(tǒng)曲牌唱腔,包括“壓腳鼓”“鉦鑼”等古稀樂器及一整套相應的演奏技法,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理線功法——線規(guī)。同時,它還兼?zhèn)淞颂鼐?ldquo;唐風宋韻”的偶頭造型及精美絕倫的雕刻、粉彩、偶像結構、服飾盔帽等制作工藝。2006年,提線木偶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專家點評
王景賢(泉州提線木偶劇團團長)
泉州木偶戲保留了許多地道的閩南古文化。由于閩臺獨特的“五緣”優(yōu)勢,連廟里的神明也都是認識的,泉州提線木偶對臺交流可謂得天獨厚。泉州提線木偶劇團平均每年赴臺交流兩三次,到臺灣訪演已成為其常態(tài)性的工作,這在大陸木偶劇團中獨一無二。此外,泉州木偶劇團在臺演出有一半以上是在一般民眾走得到的廟宇、廣場等地,是臺灣最接地氣的地方。泉州提線木偶不但在臺有大量“粉絲”,有的觀眾還因戲結緣,到泉州尋根,甚至拜師學藝。小小木偶一線牽,不但牽起了兩岸民眾共同的文化記憶,也加深了兩岸民眾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