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傳。”在福州,尊師重教之風山高水遠。
宋代,程師孟、張伯玉、辛棄疾、陸游、蔡襄、曾鞏等才學兼優(yōu)的學者型官吏云集榕城,福州中進士人數(shù)位居全國第一;
清代,福州出現(xiàn)了四大書院,培養(yǎng)了一大批著名人物,如林則徐、梁章鉅等,且深深影響了臺灣書院;
近現(xiàn)代,福州人走出去辦學,嚴復、張亨嘉、林啟等參與了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頂尖學府的創(chuàng)辦,影響深遠……
福州人與全國頂尖學府
1904年,福州人張亨嘉由大理寺少卿、原浙江學政被任命為京師大學堂首任總監(jiān)督。就職時,張亨嘉致辭曰:“諸生聽訓:諸生為國求學,努力自愛。”只14個字,堪稱最短演說。
張亨嘉選定校舍、講堂、操場,廣收生徒并參與制定學堂章程,擬定考試科目,設中文論著、中國史地、外國史地、翻譯、算術、代數(shù)與平面幾何、物理與無機化學等7門課。他親手開創(chuàng)京師大學堂的優(yōu)良學風,為其成為聞名于世的北京大學,貢獻良多。
今年是嚴復任北京大學校長110周年。
1879年從英國留學回國后的嚴復,先后任教于福州船政學堂、天津北洋水師學堂、上海復旦公學、安徽高等學堂。1902年至1904年,嚴復受聘為京師大學堂譯書局總辦,1912年2月出任京師大學堂總監(jiān)督。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名“北京大學校”,嚴復5月改任首任校長兼文科學長,還邀請林紓、葉可梁等福州同鄉(xiāng)參與北大教學管理,林紓?cè)谓?jīng)文科教習,講授古文,葉可梁任農(nóng)科學長。
嚴復執(zhí)掌北大期間,恰逢民國初年南北紛爭,政局動蕩,辦學極其困難。為了維護北大的生存,嚴復一面籌款辦學,一面對北大進行整頓、改革,在師資聘用、學科設置和教學內(nèi)容方面都有舉措,為北大從清末大學堂向現(xiàn)代大學的平穩(wěn)過渡作出了重要貢獻。
林啟是清光緒丙子二年(1876年)進士,他的教育理念是“居今日而圖治,以培養(yǎng)人才為第一義。居今日而育材,以講求實學為第一義”。
任杭州知府期間,林啟開啟了杭州乃至浙江近代教育的先河。他于1897年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求是書院”是浙江大學的前身,他創(chuàng)辦的浙江蠶學堂則是浙江理工大學的前身。
從三坊七巷走出來的民國著名才女林徽因曾參與創(chuàng)建中國第一個建筑系。
192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到東北大學創(chuàng)建中國第一個建筑系。林徽因擔任美學和建筑設計、雕飾史等課程教員,還教專業(yè)英語課。在教學方式上,她不拘一格,上美學和建筑設計課時,經(jīng)常把學生帶到沈陽故宮等地,以現(xiàn)存的古建筑作教具,實地講授建筑與美的關系。她淵博的學識、犀利的談鋒、爽朗幽默的性格,深受學生喜愛和歡迎。
海濱鄒魯?shù)目婆e高光
福州為何能走出這么多的教育大家?這和福州興文重教的傳統(tǒng)、海濱鄒魯?shù)氖⒚兄芮械穆?lián)系。
說到開閩地文教之先河的人物,繞不開阮彌之。1600多年前,阮彌之從江左(江蘇南京)來閩擔任昌國(即晉安)郡守。《閩縣鄉(xiāng)土志》載:“彌之入閩興學,在虞愿、李椅、常袞諸人之前。”
阮彌之于烏石山南麓拓地30多畝,建房20多座,作為辦學施教場所,延請江左阮氏文人及名士任教。據(jù)《三山志》載,因他的教化,閩地從“俗未知學”做到“家有詩書,市無斗囂”,教化成效影響全閩,閩中讀書之風由此興起。
唐大歷年間,李椅、常袞兩任福建觀察史在福州大力倡導教化。由此,福州學風大振,奠定了宋代“海濱鄒魯”的基礎。閩王王審知在福州32年,也十分重視發(fā)展教育,在福州“建四門學(高等學府)”,選知名人士黃滔等擔任“四門博士”。在他的倡導下,當時的福州地區(qū)州有州學,縣有縣學,鄉(xiāng)僻村間設有私塾,文化教育事業(yè)大大發(fā)展。
兩宋時期,隨著全國政治中心南移,福州經(jīng)濟社會和學術文化異常活躍。為官者重教,為民者優(yōu)學,成為優(yōu)良傳統(tǒng)。才學兼優(yōu)的學者型官吏云集榕城,如程師孟、張伯玉、辛棄疾、陸游、蔡襄、曾鞏等,使福州文教發(fā)展達到鼎盛時期,也迎來了科舉時代的高光時刻——
整個宋代,福州中進士1339人,位居全國第一。
宋乾道二年至八年(1166—1172年),永泰由蕭國梁、鄭僑、黃定連續(xù)三科高中狀元。
嘉定元年(1208年),出現(xiàn)“一榜三鼎甲”全是福州人的盛況。
長樂楊夢斗兄弟叔侄四人同登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一門同榜四進士,時稱“閩中四鳳”。
人文薈萃 風韻悠長
官學的興盛,帶動了民間教育的發(fā)展。南宋時,福州私人辦學如雨后春筍,遍地開花,其中以朱熹及其門人創(chuàng)辦的理學書院最多。這為明清福州書院的長足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清代,福州出現(xiàn)了在全國享有盛譽的四大書院——鰲峰書院、正誼書院、鳳池書院和致用書院。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被譽為“天下清官第一”的福建巡撫張伯行創(chuàng)辦了鰲峰書院,是當時福建省最高學府。書院位于福州于山鰲峰之北,每次報考人數(shù)多達五六千人。林枝春、陳壽祺等一批當時的經(jīng)學大師先后來此主持教學。
書院培養(yǎng)了眾多歷史名人,如林則徐、梁章鉅、陳化成、蔡世遠、藍鼎元、張際亮等。清代三位閩籍狀元之一的林鴻年,也是鰲峰書院的學生。
由于臺灣當時由福建管轄,鰲峰書院也收臺灣學生。這所東南第一學府,是當時臺灣讀書人心目中高山仰止的求學圣地。臺灣本土書院也深受鰲峰書院影響。
正誼書院由閩浙總督左宗棠在清同治五年(1866年)創(chuàng)立,陳寶琛、林紓、陳衍、張亨嘉、吳增棋等皆由正誼書院培養(yǎng)。
鳳池書院于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由閩浙總督汪志伊、鹽法道孫爾準創(chuàng)建。戊戌變法后,書院改辦全閩大學堂,“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肄業(yè)于此。
致用書院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福建巡撫王凱泰創(chuàng)辦,培養(yǎng)了不少人才,如研究經(jīng)學、文學的黃增,研究史學的張亨嘉。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為全閩師范學堂簡易科,即福建師范大學前身。
當歷史的車輪走到時代的岔路口,福州又通過興辦新式學堂,掀開了中國近代史嶄新的一頁。
1866年,福建船政“求是堂藝局”在福州馬尾開辦。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海軍學校,也是中國近代航海教育和海軍教育的發(fā)源地。嚴復,即是船政學堂首批學員。
1877年,船政學堂開始向外派遣留學生,足跡涉及英、法等當時科技發(fā)達的國家。這些留學生學成回國后,成為中國近代科學研究和實踐領域的柱石,對中國近代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人文薈萃,風韻悠長?;突褪窌?,許多尊師重教的記載伴隨千年文脈,在福州薪火相傳。
福建省文史館原館長盧美松認為,福州文教發(fā)展1600余年,其間造就大量人才,為國家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發(fā)展作出巨大貢獻?;仡櫢V菸拿}的發(fā)展歷史,弘揚尊師重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有助于激發(fā)當下人們的學習熱情,有助于形成代代相承的宏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