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八十四”,這是在泉州盛行的一句俗語,就是不倫不類的意思。它的來歷和一個巨大工程的古跡有關(guān),卻沒人去注意,實在太委屈這個古跡了。
遠(yuǎn)近馳名的洛陽橋,誰都知道它的工程巨大,因此,凡是來泉州游玩的,十有八九要到洛陽橋去參觀。至于和洛陽橋相距不遠(yuǎn)的,接連于洛陽橋南畔的陸地上,有一座叫盤光橋的,就鮮有人問津。其實,它也值得研究。據(jù)泉州府志稱:“長四百余丈,廣一丈六尺。”據(jù)泉州萬安橋(即洛陽橋)宋蔡端明公的碑記說:“長三千六百尺,廣丈有五尺。”那么,就數(shù)據(jù)來講,盤光橋比洛陽橋的工程還大!我們就不理解了,為何一個名播遐邇,一個無人過問。游洛陽橋的人,對這可望可即的盤光橋,為何也少有人去參觀呢?
盤光橋在泉州府志里的記載很簡略,只說是宋寶祐年間僧道詢募建的。而洛陽橋蔡襄自記是說建筑在皇祐五年。盤光橋雖較后于洛陽橋,建筑時間與之相差有171年之久,但就長度與寬度比較,盤光橋?qū)嵼^洛陽橋更長、更寬,它的工程偉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據(jù)住在這兩座橋附近的鄉(xiāng)人說:“洛陽橋只有七十三坎,盤光橋有八十四坎深”,所以“七十三,八十四”的俗語說法,是根據(jù)這兩橋的坎數(shù)。但是有點(diǎn)不倫不類,有什么意思呢?筆者的意見或者因為洛陽橋自蔡襄倡建以后,經(jīng)過好幾次的修葺,至今還是完整的。盤光橋傾圮了后,卻未曾重修,如今舊址還在,但須潮退才可勉強(qiáng)走過,它已不配被拿來和洛陽橋相比較所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