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晚,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器樂大賽的舞臺上,一曲《過山虎》以如風過林、虎躍山谷的激越旋律驚艷全場。演奏者身著媽祖服飾,懷抱的那把形似枕頭、音色清雅的樂器——文枕琴,正是我市的省級非遺項目。它的亮相,讓這件跨越千年的古老樂器再次走進全國觀眾視野。
陳雪寧懷抱文枕琴現(xiàn)身央視舞臺。
陳雪寧身著媽祖服飾,引人矚目。
文枕琴源自唐代軋箏,古稱“蓁”,因造型似枕頭而被稱為“枕頭琴”。作為莆田“文十番”樂社的重要樂器,它曾是地方雅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莆田老一輩文藝工作者通過重新設計琴碼、增添琴弦、改良弓法與指法等方式,使文枕琴重獲新生,并創(chuàng)作、移植百余首曲目,賦予其“文脈綿長、琴音枕夢”的雅名。
在此次央視舞臺上,文枕琴由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研究生陳雪寧演奏(如圖)。她是這項非遺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
“我學習文枕琴,是因為姥爺和媽媽。”陳雪寧說。這把琴,承載著她家族三代人守護鄉(xiāng)音、延續(xù)文脈的文化使命。她的外祖父黃福安與母親黃丹丹,也都曾帶著文枕琴登上央視舞臺。黃福安為文枕琴編寫136首練習曲,改編《良宵》《我的祖國》等經(jīng)典作品,并創(chuàng)作《海峽流觴》《琴韻》等20多首原創(chuàng)曲目,為非遺傳承注入時代活力。
專家學者對文枕琴的亮相給予高度評價。笛簫演奏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唐俊喬認為,文枕琴的改良“并非拋棄傳統(tǒng),而是在傳統(tǒng)基礎上綻放嶄新的生命力”。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李宏鋒研究員指出:“軋箏在宋代陳旸《樂書》中已有記載。現(xiàn)場的演奏令人聽到千年前的聲音,這是歷史與現(xiàn)實的共鳴。”
競演作品《過山虎》取材于莆仙戲古曲牌,以文枕琴獨特的音色與技法展現(xiàn)地域風韻。琴聲時而激昂如潮、時而婉轉(zhuǎn)如溪,描繪出莆田山水人文的生動畫卷,傳遞出濃濃的鄉(xiāng)情與文化自信。
如今,文枕琴的琴弦上流淌的不僅是古韻之聲,更是一份跨越時空的文化使命。從莆田走向全國舞臺,文枕琴正以獨特的東方雅韻,奏響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時代強音。
全媒體記者 蔡晨暉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