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崇奉俗神
泉州俗神眾多,主要為地方性的民間神,也有全國性的民間神,其中以來源于歷史人物的神明居多,他們生前或為封建王朝官員,忠勇節(jié)義,愛國愛民,功績顯著,從而得到人們的尊敬和崇祀;或為有一技之長的平民百姓,誠信仁孝,多有善舉,堪為表率,也受到人們的懷念和奉祀。當這些歷史人物由人成神后,據(jù)說又能顯靈護國佑民,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求必應,能隨時為民排憂解難,消災納福,這就贏得了越來越多的信仰者,而封建統(tǒng)治階級為了利用神權(quán)來支持政權(quán),也十分重視“賜命馭神”,這就使得俗神崇拜代代
相傳,并形成了相應的信仰民俗。
泉州人崇拜的關(guān)帝,乃是因借助于小說《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而家喻戶曉的三國歷史人物關(guān)羽,是一尊全國性俗神。泉州崇拜關(guān)帝的廟宇很多,其中香火最盛的是泉州城內(nèi)涂門街的通淮廟。明末泉州名學者李光縉在《重修關(guān)帝廟記》中寫道:“今天下祠漢壽亭侯者,遍郡國而是。其在吾泉建宮,毋慮百數(shù),獨我儒林里中廟(指通淮 廟)貌為勝。詢之故老,不知創(chuàng)所由始。相沿至今,上自監(jiān)司守令居是邦者,迨郡薦紳學士,紅女嬰孺,無不人人奔走,禱靡不應,應靡不神?!惫市拍猩婆畟儊韽R焚香求簽者絡繹不絕,求卜內(nèi)容包括婚姻生育、建房置業(yè)、患病求醫(yī)、出洋謀生、平安運氣等。舊時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四日,還有求“公簽”,即公推一地方紳士代卜當年地方的大事。
保生大帝,又稱吳真人、花橋公,俗名吳本(979--1036年),北宋泉州同安白礁(今屬漳州市所轄)人,生前為一位醫(yī)術(shù)高明、醫(yī)德高尚的名醫(yī),去世后被閩南人尊奉為醫(yī)神,在泉州各縣都有吳真人宮廟,不少地方還把吳真人奉為境主。過去,人們除了平時前往吳真人廟祈求康復、消災、賜福外,如遇上疫情發(fā)生,還抬出吳真人像巡境驅(qū)疫,儀式十分隆重。如今泉州的一些吳真人廟宇,已不是單純的民間信仰活動場所,如花橋(傳說曾是吳真人在泉州治病救人時的駐足之處)慈濟宮,一百多年來成為泉州民間公益事業(yè)的活動地點,其贈藥、義診等善舉,至今蟬聯(lián)不斷,這正是吳真人生前濟世救難精神的體現(xiàn)和弘揚。
天后媽祖,原名林默,又稱林默娘,北宋人,960年出生于泉州(時稱清源軍)莆田縣湄州嶼,987年去世,其時莆田縣已屬于979年新置的興化軍。因媽祖生前時常扶危濟險,救人于水厄海難,故被后人敬奉為海神。泉州各縣都建有天后宮廟,以沿海地區(qū)為多,其中最早的是始建于l196年的泉州天后宮(在今市區(qū)南門)。宋代泉州于晉江真武廟祭海和南安九日山延福寺祈風的儀式,到元代已被在大后宮(時稱順濟宮)行香祈禱媽祖所代替。人們?nèi)缬鏊?、病疫、盜賊等,也前往媽祖宮廟祈禱。由于媽祖和吳真人與泉州均有地緣之親,且被認為能顯靈庇護泉州人,故泉州至今還流傳著許多關(guān)于媽祖、吳真人的神話傳說,民諺中也有“三月十五(吳真人生日)風吹頭巾,三月甘二(媽祖生日)雨澆花粉”之說。
泉州崇拜的地方性俗神甚多,除保生大帝、天后媽祖外,還有惠安的青山王(張悃)、永春的樂山王(即九日山的通遠王,原為樂山隱士),安溪的清水祖師(陳普足)、晉江的對山夫人(蘇六娘),等等。
泉州曾是朱熹過化之區(qū),又有“世界宗教博覽館”之稱,故其俗神崇拜的融合性特征甚為突出,主要表現(xiàn)為儒、道、釋的滲透,從而使其文化內(nèi)涵更為豐富。另外,由于歷史的原因,泉州與臺灣還有十分密切的神緣關(guān)系。據(jù)日據(jù)時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所存的1929年《社寺臺帳》所列神廟,排在前十位的神明中,即有四尊與泉州有關(guān):王爺(泉郡富美宮為王爺總廟)、天上圣母(即天后媽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師。另據(jù)新編《晉江縣志》統(tǒng)計,在臺灣、澎湖現(xiàn)有的8685座寺廟中,約有2000座與晉江有淵源關(guān)系。神緣在今天已成為維系海峽兩岸同胞的中國心的重要精神紐帶之一。這從近年來臺灣地區(qū)的民間信仰諸神抵的廣大信徒,紛紛前來泉州謁祖,即可說明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