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網(wǎng)絡發(fā)達、信息通暢的時代,看電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然而,20世紀前期,正值石獅電影業(yè)剛剛興起,所以,未經(jīng)歷過那段時間的人或許很難理解人們對電影的追捧、癡迷的程度。年逾古稀的曾華福,曾任石獅影劇院負責人、經(jīng)理,期間保持著寫作的興趣愛好,記錄、挖掘出了石獅電影發(fā)展歷程的一點一滴。筆者為了解石獅第一座電影院的來龍去脈,找其了解相關史實。
據(jù)《石獅電影百年》記載,1929年初,石獅的第一座電影院誕生,稱“石獅戲院”,由王文必、王奎員、王奎朗三兄弟創(chuàng)辦,在寬仁聚仁路。如今,聚仁路仍存,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當初的電影院卻早已推翻重建,不復原貌。王允澄撰文講述父親王文必與石獅戲院的過往:石獅戲院占地350平方米,是一幢杉木土墻結構的簡陋建筑物,當時以放映無聲電影為主要業(yè)務。觀眾對于無聲電影演出的內容自然是一知半解,王文必就自己在電影放映時,拿起話筒擔任解說員,口才流利,很受觀眾歡迎。
石獅戲院內放著當時較先進的德國產(chǎn)“百代機”臺式放映機,放映的影片從廈門、泉州租來,當中就有《珍珠塔》《桃花扇》《火燒紅蓮寺》及喜劇片《小陳》《王先生》。“那時的王文必講解時拿在手上的話筒是一個鐵皮的廣播筒,那時這個行當又叫‘通譯’。”曾華福介紹,那時的通譯,一個人要扮演好幾個角色,又要與畫面同步對白,是一個很不簡單的崗位,當時這是個很吃香的行當。
石獅戲院并未像我們期待的那樣長期發(fā)展,當時的石獅,人口不多,百姓生活貧困,不能經(jīng)常光顧戲院。加上當時駐軍官兵文化生活乏味,時常到戲院看電影不付錢,王文必兄弟無可奈何,不敢得罪這些散兵游勇,石獅戲院入不敷出,經(jīng)營每況愈下。就這樣,從1929年到1933年底,石獅戲院結束了它作為石獅第一座電影院的使命。(高榮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