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wǎng)12月30日訊 按摩、攙扶、囑咐、嘮叨、送餐……這些小時候母親呵護孩子做的事,此時,兒子一一重復著為母親做,這位兒子做的還不止這些。古有孟母三遷,今有蔡家兒子為母搬廠房賣機器。
73歲的兒子蔡炳杰為更好地陪伴照顧95歲的老母親魏阿婆,在離泉州城東埭頭社區(qū)養(yǎng)老服務站50多米處,租了房子,還將自家的小加工廠也搬過來。本已到退休年齡的他,只希望離母親近點,多點時間陪在她身邊。
昨日上午11時許,天有點冷,95歲的魏阿婆披著紅頭巾,佝僂著背,坐在養(yǎng)老服務站門口石凳上,等著他的大兒子蔡炳杰。兒子每天這時總會騎著電動車來,孫兒們也會帶上好吃的一起來。

搬廠賣機器 只為離95歲老母親近點
母親太苦 刨食養(yǎng)活了6兄妹
在養(yǎng)老服務站魏阿婆住的單間里,蔡炳杰正輕輕地幫母親按摩,輕言安撫,“按一下就暖和點了”。
魏阿婆生了4兒3女,1959年,老伴過世,家里一下子失去了頂梁柱,魏阿婆只得將自己的小兒子送給親戚撫養(yǎng)。“我父親在世時,在皮革廠上班,那時我們家境還好。母親太苦了,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硬是從地里刨食,養(yǎng)活了我們6個兄弟姐妹。”
蔡炳杰初中畢業(yè)后,沒再讀書,到鍛造廠打鐵當學徒,分擔母親的壓力。那時候,全家人只吃得上米糊度日,其他兄弟姐妹有的只讀到小學,有的甚至連書本都沒有摸過。日子雖然苦,但6兄妹懂事,一家人相攜度過了最困難時期。
母親閑不住 卻常忘了回家路
蔡炳杰學成出師后,有了穩(wěn)定的收入,他幫著兩個弟弟成了家,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好。大概是年輕時勞作慣了,魏阿婆現(xiàn)在一刻也閑不住,總喜歡往外跑。“母親早就可以頤養(yǎng)天年了,但她到80多歲時,還自己種田。”望著母親滿臉的皺紋,蔡炳杰很心疼,要不是村里拆遷,估計閑不住的母親,現(xiàn)在還會往地里跑。
2012年,玉蘭村村民移居安置美仙山花苑,魏阿婆也跟著老蔡搬家了,但老人不敢坐電梯,又嫌套房里悶得慌。為讓母親舒心,老蔡只得將母親安置在埭頭社區(qū)養(yǎng)老服務站。“沒有田可以種,母親精神一下子萎靡了不少,她經(jīng)常往已經(jīng)拆掉的老房子跑。”這兩年,魏阿婆記憶大不如前,經(jīng)常跑出去就忘了回家的路。
今年年初的一天,魏阿婆一步一踱地回到了玉蘭村,她一個人鉆進了長滿草的廢墟里,一個趔趄摔倒在地,卻站不起來。老蔡中午過來看望母親,怎么也找不著,心急如焚地趕緊發(fā)動親戚幫忙尋找。
還好一戶未拆遷的鄰居,看到草叢中魏阿婆露出的紅色頭巾,才找到人,多虧發(fā)現(xiàn)及時,魏阿婆沒有什么大礙。“我最害怕的是,她走出去卻找不到回家的路。”老蔡無奈地說,母親念舊,經(jīng)常喜歡去以前走過的地方,擔心魏阿婆走失,現(xiàn)在每天他和家人都要往服務站跑好幾趟,還特意交代周邊的人,看到阿婆走遠了,幫忙及時通知他。
再不多陪伴 母親就將老去
魏阿婆搬到社區(qū)養(yǎng)老服務站后,老蔡也在附近租了房子,賣掉4臺機器中的兩臺,縮小自家加工廠規(guī)模,方便就近照看魏阿婆,多點時間陪伴在老人身邊。“現(xiàn)在我們一日三餐按時給她送飯,不時陪她聊聊天,她的氣色反而比以前好多了。”老蔡說,魏阿婆以前喜歡自己做飯吃,但總是做一餐吃一兩天,飯菜經(jīng)常是涼的,也不健康。他們現(xiàn)在天天送熱飯,老人飲食更有規(guī)律。
兒媳婦和孫女們也很孝順,經(jīng)常過來給老人洗衣、洗澡。“奶奶怕冷,給她洗澡時,我們都是把淋浴間的浴霸打開,等里面暖和了,再帶她進去洗澡。”老蔡的大女兒說,夏天時幾乎每天都會給阿婆洗澡,冬天隔個兩三天洗一次。每天家人也要過來安頓阿婆睡下,鎖好門窗,才放心回去。
“以母親現(xiàn)在的身體狀況,肯定能長命百歲。”扶著魏阿婆在院子里散步,老蔡逗趣地跟老人說。現(xiàn)在魏阿婆的腦部在萎縮,身邊的親人漸漸記不住了。但每次有人給她好吃的,她總是要留一點下來,等著給老蔡吃。每每這時,老蔡總是很心酸,他只盼著老母親,可以活久一點,讓他可以多盡點孝心。(海都見習記者 吳智明 海都記者 夏鵬程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