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沉默的榮耀》海報 圖源:“CCTV電視劇”微信公眾號
10月18日,諜戰(zhàn)紀實傳奇大劇《沉默的榮耀》正式收官。連日來,《沉默的榮耀》的電視劇情再次將觀眾的視線引向驚心動魄的隱蔽戰(zhàn)線,那些行走在刀尖上的無名英雄令人動容。在這條看不見的特殊戰(zhàn)線上,有一群來自八閩大地的 “隱藏款” 英雄,他們用熱血和生命書寫了對國家和民族的無限忠誠,演繹了一段段驚心動魄的故事。今天,讓我們走進他們的傳奇人生,領(lǐng)略那隱藏在歷史深處的堅定信仰與無畏擔當。
吳石
吳石與夫人、幼子在臺北合影。(資料圖片)
從螺洲古鎮(zhèn)走出的吳石,人生軌跡堪稱傳奇。
1910年,16歲的吳石考入福州開智小學堂。歷史課本里關(guān)于鴉片戰(zhàn)爭的記載,讓這個懵懂少年握緊了拳頭。次年,他轉(zhuǎn)入格致書院,黃花崗起義中閩籍烈士的事跡讓他立下了投筆從戎的志向。
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他以總分第一的佳績被譽為“吳狀元”;在日本留學期間,他因精通戰(zhàn)術(shù)、外語等十二項技藝,被贊為“十二能人”;抗戰(zhàn)時期,這位戴著眼鏡的儒將已成長為軍事委員會的核心智囊,其軍事才能備受矚目。
然而,在目睹國民黨的腐敗無能后,這位抗日功臣毅然選擇了新的道路。
1947年起,吳石為中共傳遞核心情報,涵蓋長江江防圖、福州及臺灣軍力部署等,助力渡江戰(zhàn)役與福州解放。
南京解放前夕,吳石就以“福州進退便捷”為由,將國民黨“國防部”500箱絕密軍事檔案調(diào)運至榕。這批檔案共有755輯、15萬多篇、2億多字,極具價值。
1949年8月赴臺時,吳石僅以百余箱普通圖書充數(shù),將298箱核心檔案藏匿于福建省研究院書庫。他囑托親信參謀王強:“這批檔案是家鄉(xiāng)文脈所系,務必轉(zhuǎn)交解放軍。”
福州解放后,王強如約獻檔,其中日本侵華搜集的“末次資料”現(xiàn)藏于廈門大學圖書館,季羨林曾評價“國內(nèi)僅此一份”。
在臺灣,他以“國防部參謀次長”的身份,提供了《臺灣防區(qū)軍事態(tài)勢圖》等絕密情報。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電視劇《沉默的榮耀》中,這句臺詞讓萬千網(wǎng)友淚崩。伴隨著1949年8月16日吳石離開福州的飛機轟鳴聲,這位前往“虎穴”的英雄,真的一去不回了。
1950年3月,因叛徒出賣,吳石在臺北被捕。在獄中,他經(jīng)受酷刑而堅貞不屈。6月10日,吳石在臺北馬場町英勇就義,用生命詮釋了對國家的忠誠。
螺洲吳石故居迎來大量探訪者。張文奎 攝
聶曦
圖源:新閩清
1917年出生的聶曦是閩清人、吳石情報組成員,歷任“國防部”史政局總務組上校組長,東南軍政長官公署總務處交際科上校科長等職,1950年6月10日就義于臺北馬場町刑場。
在中央電視臺《暗戰(zhàn)——隱蔽戰(zhàn)線英烈祭》中,介紹聶曦生平的資料極少,直到《厚仁聶氏族譜》的發(fā)現(xiàn),人們才得以窺見這位英雄的些許蹤跡。聶曦原名聶能輝,1917年生于福州。
1949年福州解放前夕,聶曦奉命將298箱國民黨核心軍事檔案從福州秘密轉(zhuǎn)運。面對國民黨撤退前的嚴格搜查,他與戰(zhàn)友王強化裝成搬運工,穿越重重關(guān)卡,最終將這些裝著國民黨兵力部署圖、海防計劃等關(guān)乎解放進程的絕密文件,藏匿于福建省研究院書庫。在福州解放時得以完整移交解放軍,為解放福建乃至東南沿海提供了關(guān)鍵戰(zhàn)略支撐。而他自己卻隨吳石赴臺,化名潛伏,在“白色恐怖”中以“交際科長”身份作掩護,成為吳石與華東局特派員朱楓之間的“情報中轉(zhuǎn)站”。
國民黨“國防部”撤到廣州時,他讓弟弟聶磊回榕參加建設。聶磊問哥哥為什么不留下,聶曦說自己還有任務。聶磊一直到得知聶曦在臺灣與吳石一起就義時,才明白哥哥的使命。
1950年初,中共臺灣省工委書記蔡孝乾叛變后,聶曦與吳石、朱楓、陳寶倉相繼暴露。臺北馬場町刑場上,33歲的聶曦身著白襯衫,目光平靜,嘴角甚至帶著一絲從容的笑意,留下了一張被臺媒稱為“最具震懾力的就義照”,也是有關(guān)聶曦最著名的一張史料照片。
王正均
圖源:福州市革命英烈事跡陳列館
1924年生于三坊七巷的王正均,是一位20多歲就犧牲的地下工作者。他和聶曦同為吳石的副官和情報組成員。他不僅為吳石收集情報,更負責傳遞由陳寶倉繪制成表格的臺灣駐軍部署及沿海防御工事圖等重要情報,為解放事業(yè)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獄中,面對威逼利誘和嚴刑拷打,王正均拒不承認犯罪,對任何問題都以“不知道”、“不懂得”相答。當時,有人曾勸他:“你僅是副官,系吳石從犯,只要認罪,只要悔過,或許能保住性命。”但王正均寧死不屈,不愿以犧牲氣節(jié)而茍且偷生。他在絕筆信上寫到:“我無言可訴。”他抱定為共產(chǎn)主義理想而獻身的決心。
王正均臨刑前寫給王正魯?shù)慕^筆信中提到“我無言可訴!四嬸只我一子,未奉終養(yǎng),天下以均為不忠不孝之人”(福州市革命英烈紀念園供圖)
1950年8月10日,王正均在臺北馬場町慷慨赴死,年僅27歲。
吳仲禧
福州雙虹小學校史館里關(guān)于吳仲禧的介紹。葉誠攝
吳仲禧(1895-1983),福建省閩侯縣南臺吉祥境人。曾任國民黨國防部中將部員,1937年“七七事變”前,42歲的吳仲禧在嘉興入黨,成為秘密黨員。吳仲禧由此開始了“隱秘而偉大”的情報生涯。
北伐戰(zhàn)爭時吳仲禧的戰(zhàn)友蕭克上將說:“吳仲禧作為黨在敵方工作的一顆‘冷棋子’,在斗爭的關(guān)鍵時刻,果然發(fā)揮了人們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
1948年夏天,三野的陳粟,和二野的劉鄧,準備拉開淮海戰(zhàn)役。蔣介石在徐州成立“剿總司令部”,在南京的吳仲禧,接到了國防部的命令,去“徐州剿總”任職,潘漢年立即指示盡快掌握一手情報。吳仲禧深知以自己一人之力,很難完成這項工作,出發(fā)之前,吳仲禧去找吳石,開誠布公地說了這次去徐州的任務,吳石聞言,說道:“徐州剿總司令劉峙的參謀長李樹生是我的學生,我給你寫封介紹信帶給他。”
吳仲禧帶著吳石親筆信到了徐州,受到熱情接待,可以自由出入各機密部門。李樹生對吳仲禧甚為關(guān)照,帶他到作戰(zhàn)室觀看地圖,清楚地掌握了國民黨整條防線的兵力部署,東邊從海州,西邊到商丘,各部隊標注的詳細信息。拿到重要情報之后,吳仲禧稱身體不舒服,請假回南京治療。獲批之后,他一路趕往上海,將情報傳遞到華東局情報部部長潘漢年的手中,第一時間送達中共中央。后來被確認是“淮海戰(zhàn)役前解放軍獲得的最早又比較全面關(guān)于徐州一帶敵情的情報”——《徐州剿總情況》。吳仲禧作為高級特工,為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9年,吳仲禧和妻女避居香港,繼續(xù)為黨組織提供情報。新中國成立之后,吳仲禧一家回到廣州,以民主黨派人士身份出任廣東省人民法院代院長、省司法廳廳長和黨組書記、省參事室副主任、省政協(xié)副主席、全國政協(xié)委員、民革中央委員、民革廣東省副主任委員。1955年,經(jīng)上級批準,中共黨組織正式公布吳仲禧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的身份。
項與年
項與年
項與年(1894-1978),福建連城人。1925年,項與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8年,項與年進入中央特科。憑著個人的機智勇敢、行動的沉穩(wěn)堅決,項與年很快成為中央特科的重要成員。在險惡的斗爭環(huán)境下,他和戰(zhàn)友一道,參與了營救彭湃,懲辦叛徒白鑫等一系列重大行動。
1934年3月,受黨組織的安排,項與年和盧志英等共產(chǎn)黨員從上海到江西德安,秘密潛伏在江西省第四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莫雄的手下。莫雄,原中國同盟會會員,在國民黨內(nèi)素有“莫大哥”之稱。因反對蔣介石的專制獨裁,他與中共地下黨組織建立了秘密聯(lián)系。
1934年10月初,莫雄在廬山參加國民黨秘密軍事會議,獲悉蔣介石正準備實施“鐵桶圍剿”計劃,企圖以江西瑞金為圓心,形成一個大包圍圈,并通過修筑鐵絲網(wǎng)、碉堡等工事層層推進、逐漸蠶食,最終將紅軍主力壓迫到狹小范圍內(nèi)予以消滅。會議結(jié)束后,莫雄立即帶著重達兩公斤的絕密文件趕回德安,轉(zhuǎn)交給盧志英、項與年等人。大家看后無比震驚。如果“鐵桶圍剿”計劃奏效,紅軍將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眾人商議后,決定由項與年冒死送往中央蘇區(qū)。
帶著黨組織的重托,項與年打掉門牙,扮作乞丐,日夜兼程從德安趕往瑞金。歷經(jīng)敵人的嚴密盤查和層層封鎖,終于在紅軍實行戰(zhàn)略大轉(zhuǎn)移的前夜,項與年將這份記錄國民黨軍事部署、進攻路線、兵力分布的絕密文件,順利送達中央蘇區(qū)。正是由于這份重要情報,中共中央果斷決定乘敵人包圍圈合攏之前跳出去,提前進行戰(zhàn)略轉(zhuǎn)移。項與年,這位我黨隱蔽戰(zhàn)線上大智大勇的英雄,為中央紅軍提前突圍、勝利轉(zhuǎn)移,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1935年初,身份暴露的項與年被黨組織派往香港繼續(xù)做情報工作。為便于隱蔽,他于1936年改名梁明德,北上天津,西往長安,先后同王世英、汪鋒、南漢宸、李克農(nóng)等同志共事,在西北軍和東北軍上層人士中開展統(tǒng)戰(zhàn)工作。
(本文資料參考:福建日報、福州日報、福州晚報、海峽都市報、福州市革命英烈紀念園、國家安全部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