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記者驅車前往位于泉州市惠安縣東嶺鎮(zhèn)的荷山中學,迎面吹來的風夾雜著些海邊特有的咸腥味,是荷山學子熟悉的味道。
荷山學校董事會董事長、馬來西亞僑胞劉永世的夫人吳潔嫦帶著三個兒女,再次來到這片丈夫心心念念的校園??粗矍皪湫碌男I?,吳潔嫦止不住地流淚說:“我丈夫生前花了很多的心血在這里。”
1922年,劉永世的祖父劉玉水以微薄的薪水在家鄉(xiāng)播下教育火種,建起這所鄉(xiāng)村學堂。這所僑??缭桨倌辏瑥?ldquo;讓農村孩子讀得起書”到“讓農村孩子讀好書”,見證了三代僑胞傾資興學、造福桑梓的動人故事。
18日,吳潔嫦(左二)與三個兒女在荷山中學大會堂前合影。 記者 汪潔 攝
南洋赤子心 薪水辦僑校
“如果不是荷山學校,我如今仍是靠海吃飯的漁民。”荷山學校校友張木良談及母校,言語中滿是感激之情。這所建在海邊的學校因免費入學和住宿讓張木良重拾學業(yè),從小學至高中,張木良在母校的培養(yǎng)下成功考入了廈門大學。這所由愛國華僑劉玉水所建的學校讓許多像張木良這樣的農村子弟改變了命運。
少時的劉玉水前往新加坡謀生,在陳嘉庚創(chuàng)辦的謙益公司當?shù)陠T,深受陳嘉庚教育報國思想影響。1922年,29歲的劉玉水回鄉(xiāng)省親,當他下船走過海邊,看到家鄉(xiāng)少兒無學可上、無所事事的場景十分痛心。那時,他僅靠著在陳嘉庚公司工作的微薄薪水,改造荷山舊式私塾為新式學堂,在家鄉(xiāng)祠堂辦起了“荷山學校”。
在辦學之初,劉玉水親定“慎毅”為校訓,倡導“力、膽、智、學”育人目標。他立下鏗鏘誓言:“荷校不成,至死不休”,立志“辦一所讓農村孩子讀得起書的學校”。在經濟拮據(jù)時,他舉債不改初衷,堅持把學校辦下去。陳嘉庚先生得知后,以贊賞的口吻提醒他:“你辦學盡國民一份天職,精神很好。沒有實業(yè),單靠一份薪水辦學哪能不困難!”
這番話點醒了劉玉水。1932年,他赴檳城開辦啟成公司,經營橡膠生意,后改為大成橡膠公司。憑借縱橫商海的才能,大成公司成為星、馬橡膠業(yè)的頭排企業(yè)。
事業(yè)成功后,他更加傾注心力于教育事業(yè)。從建校至1962年,劉玉水在荷山學校投入人民幣百余萬元,相當于當時12500兩黃金。他不僅在荷山建造小學校舍及中學校舍,還在周圍十里內獨資再建了6所小學,形成“七星拱照”的荷山學村,為荷山中學提供源源不斷的生源。
劉玉水的善舉遠不止于此。他還在國內外興辦和贊助了1所大學、3所中學和9所小學。他捐資30萬元叻幣支持創(chuàng)辦新加坡南洋大學,并曾任南洋大學理事會主席。
1947年,劉玉水委托新婚不久的次子劉德芳、兒媳陳希敏回到家鄉(xiāng)主持荷山小學建設。劉德芳無畏艱險,乘帆船凌波踏浪,出海到廈門、金門采買建材。他帶領施工隊披荊斬棘,在雜草叢生、荒冢累累的荷山山尖筑成“山”字形校舍。也正是在此期間,他們的長子劉永世在鼓浪嶼出生。
劉玉水并無雄厚家財,生意起起落落,卻舍得辦學,幾乎傾盡家業(yè)。他所創(chuàng)辦的荷山中學與陳嘉庚創(chuàng)建的集美中學、李光前創(chuàng)辦的國光中學并稱為“閩南三大僑校”。
承祖輩遺志 譜荷校新篇
在劉永世心中,荷山學校是放在心尖的事業(yè)。
雖久未隨父親回來,但三個子女卻知道荷山中學的每一步發(fā)展。“每一次父親回鄉(xiāng),都會在我們家庭的群組里分享很多學校照片。”劉永世的小女兒劉佳欣告訴記者,父親常將荷山學校掛在嘴邊,只要學校有需要,他總是放下手邊的工作第一時間趕回去。
劉永世(中)生前在荷山中學了解學生用餐情況。 (荷山中學供圖)
劉永世重視教育,是代代相傳的好家風。劉永世自幼與祖父劉玉水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劉永世曾回憶說,祖父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幅很大的荷山學校規(guī)劃設計圖,經常聽到祖父與父親劉德芳念叨家鄉(xiāng)學校,為教育事業(yè)出錢出力、殫精竭慮。母親陳希敏總是把荷山學校稱作“阮厝的學校”(我們家的學校),鼓勵劉永世勿忘祖業(yè),辦學積善。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劉永世的公司剛剛起步,1983年就與僑親共同捐款,在荷山中學創(chuàng)設“劉玉水獎學金”。1988年底,劉永世在母親陪伴下第一次返鄉(xiāng)。這次返鄉(xiāng),劉永世初見荷園,心潮起伏。他喜聞荷校的辦學成果,但也憂慮學校辦學條件簡陋。1990年回鄉(xiāng)參加荷山中學40周年校慶時,他看到8名學生擠在一間破舊宿舍,教師住宿條件也很差,便趕緊籌資加碼獎學獎教金。
2006年,劉永世作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出任荷山學校第三屆董事會董事長。他設立校董會獎教獎學基金,希望吸引優(yōu)秀的師資和更多的生源前來,并承諾團結各方,為創(chuàng)辦省一級達標校而奮斗。他帶頭將自己位于鼓浪嶼碼頭的老屋19萬元租金全部捐給荷山中學,獎勵優(yōu)秀師生。
“劉永世先生每次回來,見到我后第一句話總是‘學校最近怎么樣’‘學校還需要什么’。”荷山中學原校長許碧南說,劉永世一下飛機就步履匆匆趕往學校,第一站往往是食堂,關心老師和孩子的生活條件,叮囑食堂阿姨“要多備些魚和肉,孩子長身體要緊”。
吳潔嫦說,遠在馬來西亞,劉永世也從未停止對荷山中學的支持和掛念。在家族聚會中,劉永世常常提及荷山中學發(fā)展情況,希望親眷們能出資出力幫助學校的發(fā)展;每到重要考試節(jié)點,劉永世總是緊張萬分,看到傳來的好成績,才會放下心中的石頭,并欣喜地與家人分享;他積極配合學校省一級達標創(chuàng)建工作,多次奔走于馬來西亞檳城、惠安、福州之間,在多方努力下,荷山中學順利通過省一級達標中學驗收……
2022年12月18日,荷山學校迎來了辦學百年華誕。劉永世在致辭中的深情話語擲地有聲:“我將繼承祖父劉玉水教育報國的宏愿,繼續(xù)為家鄉(xiāng)教育和各項事業(yè)發(fā)展作出新的貢獻,共同努力把荷山學校辦成‘一所讓農村孩子讀得好書的學校’。”
荷園展新貌 明燈照前路
“我們現(xiàn)在在荷山中學參觀,你們還記得這里嗎?”
18日,在學校參訪時,劉佳欣和二哥劉騰分別給自己的孩子打去視頻通話,兩個孩子去年年底曾跟隨祖父祖母前來荷山中學“體驗”了一天荷校學習生活。
“孩子們當時就和我分享了不少趣事。”劉佳欣說,孩子對可升降的桌椅、食堂多樣的菜式、簇新的塑膠跑道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說,沒想到農村的學校能這么好!”
來到教學樓,老師向一行人介紹說:“教室現(xiàn)在全部采用護眼燈,并全部配備空調。這是老師用的多媒體互動屏幕,能讓老師設計的課件更有發(fā)揮空間。”除此之外,這所并不占據(jù)地理位置優(yōu)勢的中學,生源仍是周邊的農村學生,并大部分都住校。“現(xiàn)在孩子們的宿舍也都重新翻新整修過,條件很好,校內食堂就有三個,任孩子們挑選。”
在劉永世的影響帶動下,海外僑親、荷山校友、社會賢達紛紛慷慨解囊,累計為荷山學?;I集辦學資金約8000萬元。如今,經過整修改造,荷山中學舊貌換新顏。依山面海的校舍修繕一新卻仍然保留著南洋建筑風格,中軸線兩側教學、生活區(qū)有序鋪開,曾經是危樓的大會堂也修舊如舊重新投入使用。“我敢說,很少有一所農村中學能有這樣的辦學條件和環(huán)境。”許碧南說。
今天,荷山中學已發(fā)展為占地近300畝、在校學生超3600人的省一級達標學校。自創(chuàng)校以來,共培育10余萬學子,在祖國各地和各行各業(yè)發(fā)光發(fā)熱。劉永世榮獲福建省人民政府“樂育英才”獎匾及金質獎章、泉州市“捐贈公益事業(yè)功勛獎”、2024年“泉州慈善大使”等榮譽。
今年7月23日,劉永世溘然長逝。吳潔嫦深情追思:“先生雖旅居海外,但能夠為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略盡綿力,是他畢生的心愿。荷山中學相傳三代的華僑辦學精神不會斷,未來還會有第四代、第五代接棒傳承。”
此次吳潔嫦帶著3個子女回鄉(xiāng),正是為長子劉駿接任新任董事長做前期準備工作。“接過父親手中的接力棒,我雖感壓力,卻從未猶豫。”劉駿說,父親從小就讓他們兄妹三人讀華文學校,分批帶兒女來荷山中學參觀,還帶著孫輩來學校讀書,“我們都明白他的用心。父親如一盞明燈,為下一輩照亮了道路,我們會帶領荷山學校繼續(xù)前進”。(記者 汪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