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
郭梅長,69歲

小時候,渡橋兩邊的海水很清澈,小孩子經常跑到海里游泳。
長大后,我也當了一段時間的漁民。當時我們這邊耕地沒有牛,要從對面惠安借牛,再通過船只運送。每次將牛運到林鑾渡,得有人幫忙牽到岸上,我們經常幫忙做這活,而主人每次都會買一盒火柴,讓我們幾人去分。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林鑾渡是晉江、石獅跟惠安往來的主要交通樞紐,當時的交通工具就是渡船,每天有好幾條船輪流對渡,那種船是靠風和人力,一次最多能載30人左右。我的同族有一個老人曾經是開渡船的,他說,他的渡船曾被海賊搶過,當時海賊假裝游客上船,等船行駛到海中時就將渡船劫持到湄洲島,待船靠岸后把所有人趕上岸。
當時林鑾渡很熱鬧,公社經常在這里集中開會,婦女們平時也在這邊幫忙修理漁具、補漁網。因為渡口的原因,林鑾渡的邊上還開了兩家客棧和一家餐館,來不及趕渡船的人往往要在客棧住上一晚,幾家店的生意都很好,幾乎每天都客滿。
后來,渡口慢慢冷清了,漁船少了,渡船也沒了,幾家店也先后關門。年輕時的那些場景,只能留在回憶里了。
“渡口有座戲臺,每到節(jié)日就擠滿了人”
講述人:
郭志猛,50歲

我的父親以前是漁民,也是生產隊的隊長。
五六歲時,我常跟著媽媽到林鑾渡去等父親他們船隊回來。特別是到了晚上,幾乎每家每戶都提著一盞油燈在岸上等船隊歸來,那個場景很壯觀。
船隊一靠岸,除了將船上的魚挑上岸外,漁民還會將海里的漁網直接拖到岸邊,然后人們就把網上的魚、蟹全部弄下來,因為量太多,大人們手經常弄破皮了。我也會跑去幫忙,但經常被螃蟹夾到手指,然后大哭離開。
那時渡口邊還有一條小街,街只有幾十米長、幾米寬,卻開了客棧、餐館、打鐵店、賣漁具、賣桐油灰和船上用品等十多家店。小街人很多,我記得那條街是用石頭鋪的,地勢并不高,到了8月份天文大潮來,小街經常被水淹。渡口附近有一座戲臺,很簡陋,到了節(jié)日就會請戲班唱戲,看戲的人非常多,人擠人,我很喜歡熱鬧,也常跟著大人過去。
10多歲后我到外面讀書,后來又參了軍,等退伍回到家鄉(xiāng)時,林鑾渡已經不像以前那樣熱鬧。小街沒了,戲臺拆了,只剩下古渡橋,渡橋邊上都被用來做螃蟹養(yǎng)殖池。
林鑾渡那些熱鬧的場景已經一去不復返,現在很少人會光顧這里。(海都記者 林永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