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鯉城區(qū)通政巷4號,一座始建于清代的五進古大厝靜靜矗立。這里曾是清代四川總督蘇廷玉的故居,如今,已轉型為一座融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歷史與新生的“印記閩南”文化驛站。從破敗荒蕪到重煥新生,從沉寂古宅到文化地標,蘇廷玉故居的蛻變,不僅是對古建筑的有形修復,更是對歷史文化的無形傳承。


一座老宅,一段歷史。古厝最初的主人名蘇廷玉,字韞山,進士出身,官至四川總督。他為官清正,在四川任上七年,肅清匪患、賑濟災荒,離任時“百姓遮道,萬人泣送”,美名流傳至今。辭官返鄉(xiāng)后,蘇廷玉便定居泉州府治老城區(qū)通政巷北,這座宅邸成為其生平與精神的見證,然而,隨著歲月流逝,這座曾經氣派的古厝逐漸荒廢,墻體斑駁,院落雜草叢生,一度瀕臨坍塌、損毀危機。


未改造前的蘇廷玉故居
2015年,福建省印記閩南文化旅游發(fā)展有限公司接手了蘇廷玉故居,開始了為期一年的保護性改造。“當時非常破敗,院子里長滿了草,各種構件也腐朽很嚴重。”公司負責人上官志鵬回憶起初見時的場景,語氣中仍帶著感慨。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改造團隊保留了原有建筑結構,僅對破損部分進行替換,并將水電線路等巧妙隱藏,在滿足現(xiàn)代使用需求的同時,最大限度保留了古厝的傳統(tǒng)風貌。



2016年,修繕一新的蘇廷玉故居正式對外開放。開放之初,古厝并非以商業(yè)業(yè)態(tài)為先,而是以“文化植入”為核心定位。上官志鵬陸續(xù)引進了木雕、書畫、陶瓷、雕刻等藝術展覽,將靜態(tài)的文物空間轉變?yōu)榭筛兄?、可互動的文化場所,不僅吸引了本地文化愛好者,也讓老宅在文化圈中逐漸嶄露頭角。

然而,古厝的新生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在開放不久后,古厝便遭遇產權糾紛,運營一度受阻。產權問題剛解決,又遭遇三年疫情沖擊。面對低谷,上官志鵬和團隊也從未放棄對這座老宅的守護與經營,他們創(chuàng)新打造研學品牌,將南音、提線木偶等傳統(tǒng)非遺融入研學,聯(lián)動各級各類學校,走出了一條“古厝+非遺體驗”的研學新路線,也讓蘇廷玉故居逐漸走出低谷,煥發(fā)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隨著古城文旅的持續(xù)升溫,團隊敏銳捕捉到市場對非遺展演的需求,系統(tǒng)引入金蒼繡、花燈、刻紙等非遺技藝,南音、提線木偶、火鼎公婆、拍胸舞等非遺表演也從偶爾演出變?yōu)楣潭ü?jié)目。“現(xiàn)在一年舉辦近兩百場活動,吸引約兩萬人次參觀體驗。”上官志鵬表示,“我們始終堅信老建筑不應該只是被保護起來,還應該用起來。我們通過引入各類非遺,將古厝打造為文化展示平臺,讓建筑真正‘活’起來。”

當古老官邸與閩南傳統(tǒng)文化深度融合,蘇廷玉故居不僅成為市民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非遺體驗點”,也是年輕人追捧的“網紅打卡地”,更是向外來游客展示閩南文化的“傳播窗口”。“各類活動的運營收入還能支撐古厝的持續(xù)修繕,形成良性循環(huán),讓古厝能一直有活力、有朝氣!”看著現(xiàn)在人來人往、煥然一新的蘇廷玉故居,上官志鵬欣慰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