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1月30日訊 在前天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討論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對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征收補償制度作了修改,會議決定將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雖然目前具體修改條款還未可知,但著名法學教授姜明安推測,此次修改,主要內容是提高征地補償數(shù)額,提高額度可能至少為現(xiàn)行標準的10倍。有專家表示,修正案草案獲得通過,也為《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補償條例》的盡快出臺鋪平了道路。
為補償條例制定鋪平道路
今年年初,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在沈陽市召開。國家發(fā)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要重點推進征地制度改革,制定出臺農村集體土地征收和補償條例。今年7月,有消息稱,由國土資源部制定的《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補償條例》已上報國務院。
而在條例頒發(fā)前,必須先修改土地管理法,才能制定條例,否則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姜明安及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錫鋅均表示,修正案(草案)獲通過,“是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補償條例推進到了關鍵性的一步”。
修改內容為提高補償標準
姜明安推測,修正案草案對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征收補償制度作了修改,應該是修改了土地管理法中的第四十七條。
《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規(guī)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也就是說,一畝地一般征收補償不超過6萬元,折合到每平方米補償不足100元。
姜明安舉例說,政府以一畝地6萬元的價格征收后,轉手就可以通過招拍掛賣給開發(fā)商,價值600萬元,巨大的價差導致了矛盾頻發(fā)。姜明安表示,《土地管理法》主要內容是提高征地補償數(shù)額,目前雖不知道修改細節(jié),但提高額度可能至少為現(xiàn)行標準的10倍。這樣,農民一畝地能拿到60萬元的征收補償。
□改革趨勢
●關鍵詞·交易主體
未來農民直接參與土地交易
在這次修改土地管理法的基礎上,多名業(yè)內專家表示,未來,土地管理法還可能進行更多的修訂,改革后農民可稱為農村集體土地交易的主體,通過稅收調節(jié)的方式,使部分土地收益成為地方財政收入。
姜明安稱,土地管理法需要修改的地方,不只是補償?shù)膯栴},未來還要明確誰是土地交易主體的問題。目前,大量的土地搞開發(fā),有的并不是為了公共利益。而依據(jù)現(xiàn)在的土地管理法,所有的土地都必須征收。姜明安稱,未來土地流轉應該是兩個途徑,其中20%~30%的搞征收,如地鐵、高速公路建設等;70%~80%應該是市場交易,比如用于商業(yè)住宅開發(fā)、重大項目建設等。
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楊遴杰也表示,征地制度改革有兩種思路,一種是縮小征地范圍,讓農民可以流轉自己的部分集體土地;二是提高農民土地收益的比例。不過,他更贊同縮小征地范圍、讓部分集體土地自由流轉的改革方向。
●關鍵詞·利益分配
以交易稅調節(jié)農民賣地收入
如果一畝地賣了600萬元,是否600萬元全部給農民就合適?姜明安教授稱,改革也并不是這樣的思路。在農民成為農村集體土地交易的主體后,將通過征收土地交易稅,調節(jié)農民收入,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
姜明安舉例稱,如果所有賣地的錢都給農民,政府就沒有資金改善醫(yī)療、民生建設等方面,所以600萬元的賣地錢,征收土地交易稅300萬元,農民還是樂意接受的。這樣的做法,減少矛盾,政府也有獲利。
姜明安認為,目前政府壟斷土地還導致了土地財政,并推高了地價和房價。他表示,如果允許農民成為土地市場的交易主體,多個主體之間有競爭,地價反而不會這么高,房價也就不會這么高。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楊重光也表示,農民交換土地,政府用稅收的辦法獲得財政收入,就解決了財政吃緊的問題。對于如何征稅,他稱應進行系統(tǒng)科學的研究,不光要考慮賣地農民的收益,同時要通過稅收平衡不同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有的地方城市化發(fā)展快,農民賣地獲益太高,也不合理?!?/P>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錫鋅還表示,未來土地制度改革的趨勢,是要讓失地農民有保障,讓農民與土地一起實現(xiàn)城市化。王錫鋅認為,土地對農民來說不光是一種資源,還是一種生產資料,還有社保功能,要考慮如何解決農民失去土地之后的培訓、就業(yè)、社保等,不能在征地后,將所有人員安置問題甩給社會。(法制晚報 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