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能與很多病毒和諧相處
此次研究的低危型HPV病毒,幫人類打開了了解如何與病毒和諧相處的一扇窗。
其實,同為病毒,有些病毒可以通過影響機體免疫系統(tǒng),間接影響其他病毒的致病性,這種“負負得正”的關系鏈,反而會讓部分人群受益。
嚴沁稱,有研究表明,當合并感染庚型肝炎病毒(HGV)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進程減緩,患者的存活期會相對延長。
而上月底,中國科學家在《自然·免疫學》刊文稱,率先發(fā)現(xiàn)了腸道內的共生病毒,可以抑制腸道組織損傷和炎癥發(fā)生。
腸道免疫系統(tǒng)主要由腸道上皮內淋巴細胞(IEL)、固有層淋巴細胞和派氏結組成。“我們吃東西的時候,會吃進很多抗原和細菌,而IEL存在于腸道上皮細胞內,所以對于抵抗腸道感染起著重要作用。缺乏IEL,機體的免疫和屏障功能會減弱,患腸道感染等疾病的風險會更高。”研究者之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和醫(yī)學學部教授周榮斌介紹,他們向小鼠體內輸入抗病毒藥物后,小鼠腸道的IEL減少。這意味著,減少共生病毒,會導致IEL顯著減少。
進一步的研究發(fā)現(xiàn),腸道內的巨噬細胞一旦識別共生病毒產(chǎn)生的核糖核酸(RNA),便可以誘導抗原呈遞細胞,產(chǎn)生白細胞介素-15,從而維持腸道上皮內淋巴細胞存活和增殖。“如果腸道共生病毒失衡,還可能引發(fā)腸炎、腸癌等疾病。”周榮斌說。
讓身體儲備與病毒打仗的“軍隊”
不過,因為檢測技術和認知水平的局限,人類對共生病毒的了解仍是“霧里看花”。周榮斌介紹,人體腸道、肺部、皮膚等組織存在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等。這些共生微生物已經(jīng)成為人體的一部分,在許多正常生理功能和幾乎所有疾病的發(fā)生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但是,過去幾乎所有的研究集中于共生細菌,而對于共生病毒的病理、生理功能研究還非常缺乏。
“以腸道共生病毒為例,目前可以鑒定的共生病毒還很少,對其功能、特性及在健康維持和疾病中的作用,人類都了解甚微。”不過,周榮斌認為,未來5—10年,共生病毒的研究可能會迎來快速發(fā)展。
既然知道共生病毒的存在,短期內卻又對其無可奈何,人類該如何與共生病毒相處?
“病毒會看人下菜,針對不同個體、不同的免疫狀態(tài),會有不同的結果。只要平時注意提升自己的免疫力,讓身體隨時儲備一支能與病毒打仗的‘軍隊’,就可以與病毒處于自然的平衡狀態(tài),甚至可能利用這些微生物為人類健康服務。”嚴沁說。
程文俊認為,與病毒的相處,防大于治。“如果酗酒、吸煙、熬夜、焦慮、壓力大,免疫能力就差,這時,體內和平相處的病毒就會‘變臉’,而如果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心態(tài),病毒就無機可乘。”(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