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村子的岸邊,堆滿了垃圾。
大量污水直接排入九龍江,形成“涇渭分明”的兩種顏色。
一位村民在江邊洗衣服,而她身后,就是隨意丟棄的垃圾。
據(jù)廈門商報報道 3月31日,廈門“第二水源”———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開建。
同時,我們的“第一水源”,一直以來被稱為“母親河”的九龍江,卻發(fā)出了一聲聲嘆息……
這不,就在前些日子,廈門發(fā)布了2011年海洋體檢報告:九龍江入海污染物劇增,相比2010年,總量增加不少。
坊間也在傳,“母親河”垃圾成堆,污水橫流。
近日,本報記者沿著九龍江從上游往下游走了一趟,為我們的“母親河”把脈,試圖找出“病因”。
站在江東古橋上,一眼望去,江面如一面鏡子,水很清,看不到一點垃圾,看不見挖砂船,附近也看不到任何工廠和排污口通入九龍江。
沿著九龍江往下游方向走去,水質明顯比上游渾濁,江面各種生活垃圾漸漸多了起來,挖砂船成群結隊,通往江里的污水溝也屢見不鮮。
在新州尾街98號,記者看見一條寬2米多的污水溝,一眼望不到頭,污水發(fā)黑發(fā)臭,不斷地涌入九龍江。
附近的村民告訴記者,他們也不知道這些污水是什么水,從哪里流出來的,只知道常年這么流著。
在沈K頭社(編者注:當?shù)氐孛?,記者也看到了同樣的場景,一條污水溝從村莊延伸出來,直接涌入九龍江。溝里匯集著各種生活垃圾,蒼蠅蚊子橫飛,臭氣熏天。據(jù)一位村民說,什么垃圾都是向溝里丟,大小便也是。
頗具諷刺的是,污水溝與九龍江交匯的墻上,寫著大大的標語“保護水源,防治污染”。
在港尾仔社,記者看見一位老阿婆正在江邊洗衣服,然而她的周圍四處都是各種生活垃圾。有啤酒瓶子、各種袋子、廢棄拖鞋等。甚至有些垃圾已經(jīng)發(fā)酵,發(fā)出刺鼻的臭味。
龍海石碼鎮(zhèn)錦江道有一條亮麗的風景線,那就是江面成群結隊的挖砂船,矗立在兩邊,像在接受檢閱。附近的村民說,挖砂船日夜不息地工作,“九龍江都快被掏空了”。
這一幅幅畫面,不能代表九龍江被污染的全部,但已足夠讓人觸目驚心。(記者 蔡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