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豐收節(jié),走進永春縣石鼓鎮(zhèn)卿園村,連片的甘蔗林翻起綠浪,空氣中飄著蔗田特有的清甜。很難想象,這個常住人口不足三千的小村莊,有4萬名華僑華人分布在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qū),幾乎“家家有僑親、戶戶系僑情”。
幾十年來,卿園村引僑資、聚僑力、興僑業(yè),探索構建“黨建引領僑村振興”互促共進新路子,譜寫僑鄉(xiāng)振興“三部曲”:“連心”工程、“反哺”計劃、“興業(yè)”行動,形成了“情感聯(lián)結—資源回饋—產業(yè)振興”的螺旋發(fā)展路徑,生動詮釋華僑要素與鄉(xiāng)村振興的深度耦合,構筑僑親與村民共富的生動局面,使得蔗海與稻浪在此交響,繪就生生不息的田園畫卷。
卿園村全景
“早在清乾隆年間,卿園人便‘下南洋’謀生。”卿園村黨總支書記黃劍平介紹,抗戰(zhàn)時期,僑領黃重吉任南僑總會常委,組織華僑捐輸1300余萬元;改革開放后,僑胞累計為家鄉(xiāng)捐資超10億元,其中卿園占3500萬元。
為喚醒沉睡的僑資源,卿園村黨總支實施“黨建聚僑心·僑力促振興”行動,搭建“三橋”——以僑厝為橋,對全村56幢僑厝“一厝一檔”,建立4000余名僑親信息庫;以云端為橋,上線數字僑聯(lián)平臺,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僑胞在線參與村務協(xié)商,累計為祖厝修繕、長者食堂等民生項目捐資超2000萬元;以尋根為橋,連續(xù)5年舉辦華裔青少年“尋根之旅”,300多名“僑二代”“僑三代”回到卿園學方言、祭祖先、編草席,“留得住鄉(xiāng)愁,帶得走鄉(xiāng)音”。
僑厝(黃振煥故居)
十年來,卿園村聚焦“優(yōu)一產、強二產、活三產”,引辦僑企8家,新增就業(yè)崗位300余個。實現一產優(yōu)——建成甘蔗品種園,畝產提高25%,35戶蔗農每戶年增收2萬元;二產強——推行“一個村干部掛鉤3—5名僑領”機制,聘請10位僑界精英擔任“投資大使”,豐記水暖、通用新材料等20多個千萬級項目落地,形成水暖衛(wèi)浴、高端食品兩條產業(yè)鏈;三產活——成立云卿文旅公司,打造“十里桃源”田園綜合體,建成全國首個“僑批主題廣場”和登進堂僑批展示館,2023年以來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帶動村集體年增收30萬元。
“僑胞最惦記的是家鄉(xiāng)的一老一小。”石鼓鎮(zhèn)僑聯(lián)主席黃恒鵬介紹,村里組建“涉僑調解隊”,設立“檢僑工作室”,2024年以來化解涉僑糾紛12起;深挖僑史鑄魂,依托泉州僑批館永春分館、卿園村“黨建+”鄰里中心,展示華僑事跡,講好華僑故事。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xù)深耕‘僑文化+’,推動農旅、文旅、紅旅深度融合,讓‘紅色僑鄉(xiāng)’成為卿園最亮的IP。”卿園村黨總支書記黃劍平說。
蔗林搖曳,白鷺低飛。從“下南洋”到“振家鄉(xiāng)”,卿園村以僑為橋、以業(yè)為基、以文化為魂,在八閩大地上書寫著新時代“僑村振興”的甜蜜答卷。(李偉波 顏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