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年節(jié),金谷鎮(zhèn)東溪的家家戶戶餐桌上,總少不了一碗熱氣騰騰、寓意團圓美滿的粕丸湯。以高蛋白、低脂肪、肉質(zhì)鮮香聞名,東溪粕丸不僅是一道傳統(tǒng)美食,更承載著幾代人的味覺記憶,牽絆著無數(shù)在外游子的心。今年7月,東溪粕丸制作技藝被列入第八批縣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手工制作 細膩鮮甜
一顆小丸子,背后見真章。傍晚時分,金谷鎮(zhèn)東洋村的街燈漸漸亮起,東溪飯店老板、東溪粕丸制作手藝人陳錫元站在灶臺前,熟練地攪動湯鍋,不少模樣滾圓、熱氣騰騰的肉丸在滾水中上下浮動,飄香四溢。

備料

成品
“粕丸,我們這也叫肉丸,是家家會做、宴席必有的傳統(tǒng)菜。”陳錫元告訴記者,100多年來,粕丸制作技藝在民間代代相傳。
據(jù)傳,古時設(shè)有東溪圩,是村落商貿(mào)的重要節(jié)點,早年,東溪粕丸是供商旅、挑夫食用的能量食品,后逐漸變成節(jié)慶宴席的必備菜品。而陳錫元家世代傳承粕丸制作技藝,至今已延續(xù)四代。
“我從小就跟著父輩學做粕丸,與有些地方做法不同的是,我們這邊的粕丸含肉量達到85%,而且得選用新鮮的豬前腿肉,最好是三分肥七分瘦。”談及東溪粕丸的用料及制作,陳錫元說得頭頭是道。
作為一道費時的“手工菜”,制作粕丸前要用刀把五花肉剁成細細的碎末,再摻入少許蔥頭、蒜頭,然后添加胡椒粉、味精、鹽、地瓜粉等佐料,用手攪拌均勻,并將肉泥搓成荔枝大小的圓球,放入冰箱冷凍定型。待肉丸表皮逐漸凝固、變硬,便要適時輕輕翻動,如此反復操作數(shù)次,直至肉丸狀態(tài)穩(wěn)定,方可進行包裝。整個制作流程下來,至少需要耗費24小時。
烹制粕丸亦見功夫。將“肉球”裹上打勻的雞蛋液,等油溫升至三四成熱,就逐個放入鍋中,用漏勺輕拌,使其受熱均勻。剛炸好的粕丸個個表皮脆薄鮮美,色澤金黃,夾一顆輕輕一咬,肉餡外酥里嫩、滿口留香。
“本地的吃法是加香菇或者紅菇煮湯,有時候切一些豆腐加入,講究的就是一個‘鮮’字。”陳錫元提到,煮熟的粕丸湯保持原汁原味,咬一口肉丸細膩鮮甜,就連老人和孩子咀嚼起來也毫不費力。
味傳千里 牽動游子
“要三斤粕丸。”“粕丸還有嗎?”“老板,煮一碗粕丸湯,店里吃”……一碗剛出鍋的粕丸湯,一杯熱氣騰騰的清茶,是不少東溪人開啟新一天的日常方式。

菜品
而對于在外打拼的東溪人而言,粕丸不僅是小吃,更是一種家的記憶與故鄉(xiāng)的符號。“東溪粕丸有湯有料,幸福滿滿。”陳錫元講道,逢年過節(jié)或招待親朋好友,桌上必然少不了粕丸這道美食,也寓意著團圓和美。
“粕丸是我們從小吃到大的老味道,每次來飯店都要點一份粕丸,也要買幾斤回去,少了它總覺得生活缺了點滋味,一口下去滿滿的都是家鄉(xiāng)味,非常滿足。”顧客陳連才如是說。
如今,歷經(jīng)多代人、多年時間的洗禮和工藝改進,東溪粕丸不僅保留原有的細膩口感,還兼具便于儲存的特性,保質(zhì)期可達45天之久。不少外地顧客特意委托朋友訂購包裝好的速凍半成品,再通過快遞寄到外地,更有東南亞的華僑返鄉(xiāng)時,不忘帶上幾包粕丸漂洋過海。
“老一輩傳下來的手藝絕不能失傳。當下粕丸的制作技藝主要還是以家庭作坊和師徒傳承的方式延續(xù),我也教會自己的孩子這門手藝。”陳錫元說,閑暇之余他會參與家鄉(xiāng)美食推介活動,擺攤售賣宣傳東溪粕丸,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喜歡東溪美食。
“粕丸曾是物資匱乏年代的重要食品,亦承載幾代金谷人的童年記憶,現(xiàn)在是金谷鎮(zhèn)的代表性小吃之一,吸引眾多游客前來品嘗。”金谷鎮(zhèn)政府相關(guān)負責人表示,將依托東溪紅色文化旅游、金谷溪岸文化旅游,將東溪粕丸等傳統(tǒng)小吃融入旅游體驗之中,讓游客在游玩中感受傳統(tǒng)美食的魅力。(融媒體記者 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