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習慣這樣打造
“要建成書香校園,先從教師抓起,做孩子們的表率。”學校發(fā)起了教師讀書活動,要求老師每天保證1小時的閱讀時間,每周寫1篇讀書心得發(fā)表在學校網(wǎng)站上,每個月舉辦1次讀書沙龍,每學期精讀1本教育理論專著……
校方的想法一開始并不受歡迎。副校長尤婉清說,學校109名教師中有90多個女教師,多數(shù)是又要上班又要照顧家庭,不少人說“很累沒時間”。但在校長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多數(shù)老師漸漸習慣也喜歡上了每天1小時的閱讀。
“剛開始真的有壓力,總覺得是個任務,又怕寫不好讀書心得。”英語老師顏麗萍說,重新調整生活節(jié)奏后,發(fā)現(xiàn)擠出1個小時其實并不難。“現(xiàn)在我?guī)缀躔B(yǎng)成了雷打不動的習慣,每到晚上10點半就拿出書讀上1個小時左右,然后睡覺,生活也因此變得有規(guī)律了?,F(xiàn)在,放在書柜里的書不再是個擺設,一本一本都被我消化掉。”
得益于大量的閱讀與思考、寫作,幾年下來,顏麗萍每年都有論文在CN雜志上發(fā)表。據(jù)統(tǒng)計,全校教師共發(fā)表CN級刊物文章50多篇,獲獎作品數(shù)百篇。
為了培養(yǎng)孩子們的閱讀習慣,老師沒少花心思。
評選“最美教室”時,教室里必須要有孩子們自己書寫的詩詞,這是硬件;鼓勵學生每周舉辦1次小組交流,每月讀1本書,每學期編1本習作集;辦起小綠榕文學社,開展經(jīng)典誦讀、親子共讀……
“比如在閱讀分享會上,讓孩子向全班同學推薦自己閱讀過的書、提受提問,表現(xiàn)得好的同學可以評為分享之星、最佳聽眾榮譽……”語文老師姚慧珍向記者展示了幾張分享會的照片。“這讓孩子們更愛讀書,也更自信了。”
“最近在看《三十六計》,是同讀一本書活動中6年級同學共讀的書目。”李瓏彬同學說,“說實話,一開始看書時,我有點走馬觀花,后來老師設計了積分制,根據(jù)書里的內容提問或回答問題都能加分,高分的同學可以參加全校大賽。于是,大家現(xiàn)在看得可仔細了,提問也很踴躍。”
“孩子對《西游記》里的一些章節(jié)說得頭頭是道,我們反而記不清楚,這讓我們很羞愧。”顏女士說,“說實話,以前,我在家并不怎么看書,利用學校開展親子共讀活動的機會,我們父母就跟兒子一起讀起了原版的四大名著,還互相提問。兒子以前是一刻都停不下來的‘混世魔王’,現(xiàn)在有耐心了,也懂得講道理,看書真能改變人。”
“要追求‘無永不開市’的源頭,就不能忘了五里街。這里是永春人能商善賈的故事原點……”新學期,永春實小開始使用《故鄉(xiāng)韻 實小情》德育讀本,內里全是永春縣的歷史古跡、民風民俗、小學校史、歷史人物、白鶴拳文化等知識。課本由實小老師自己編寫。(記者 陳旻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