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銘陽(左)和孫其土展示孫胤武的“世進士第”牌匾
文物遺跡亟待保護
脊穩(wěn)檐飛的閩南古大厝太多了!這是崧山村給我們最深的印象。在村子里隨便兜個圈子,總能遇見一處處的老宅古厝,那被風(fēng)雨澆灌過的紅磚墻,在陽光下像一道道禇紅屏風(fēng),圍著一方歷史,圈著氏族榮耀。不敲門而入,你根本不曉得這“屏風(fēng)”背后藏的是什么故事。
“瞧,這是孫蘭陔進士第……這邊是孫嶐進士第……那是孫易彬故居……山上是孫厚齋夫妻合葬墓,往南500米有宋代道場遺址……”崧山村黨支部書記黃溫清一邊帶著文博專家考察團參觀,一邊耐心地介紹著。而這“文物之旅”似乎沒有盡頭,從村頭到村尾,一個接一個的文物點讓專家們也看花了眼,簡直像進了一個文物“大觀園”。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明清兩朝,崧山村就出了4位進士、8位舉人、7位貢生,這對于當(dāng)時的一個小村莊來說,實屬不易。孫銘陽稱,他在整理崧山村史料、族譜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光清代,崧山村有記載的官員就有十多位,他們大多為子孫后代留下了大厝,這些都是崧山村寶貴的財富。
孫易彬故居吸引游人前去參觀
據(jù)了解,崧山村部分文物遺跡已被列入泉州臺商投資區(qū)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但還有許多文物點不為外界所熟悉,其中有不少屬于涉臺、涉僑的遺跡。黃真真建議,崧山村可細致地對境內(nèi)文物遺跡進行梳理、分類,“譬如,以名人故居、明清古墓和寺院道場為主線,先將文物點單體有效保護起來,再做村落的整體規(guī)劃保護,這樣保護起來有的放矢,也更利于管理”。
“崧山村依山傍水,風(fēng)景秀麗,地靈人杰。境內(nèi)還有象坑林場、官湖林場、美峰水庫、珍稀植物油杉保護林等風(fēng)景名勝,2015年已被列入泉州市美麗鄉(xiāng)村建設(shè)項目。豐富的歷史文化景觀是崧山村獨一無二的優(yōu)勢,為搶救崧山村的歷史文化遺跡,如今村里人還自發(fā)地組建了崧山歷史文化保護管理微信群,”黃溫清稱,崧山村兩委已在組織開展族譜、史料的征集工作,還打算對部分傾頹、損壞較嚴重的古厝、古墓,組織各家族進行搶救性修復(fù)并申報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包括古墓群在內(nèi)的一些有史料記載的歷史遺跡未被發(fā)現(xiàn),它們或大或小都蘊含著歷史的信息,在現(xiàn)代都市飛速擴張的大背景下,它們都是滄海遺珠。希望我們能找回這些遺跡,找回屬于崧山的珍貴歷史。”(記者 吳拏云/文 陳小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