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與動腦相結合 活動模式日趨多樣
校外教育豐富暑假生活
核心提示
校外活動寓教于樂。圖為學生參觀科普館。
學生在校外實踐基地學習傳統(tǒng)藝術
打球、繪畫、彈琴、唱歌……這個暑假,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的孩子,都有不少學習和玩樂的好去處。全市各類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動中心,為青少年提供了各種培訓和服務,豐富了青少年的暑期文化生活。
文化志愿者 免費提供培訓
日前,在泉港區(qū)前黃鎮(zhèn)鳳陽村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中心,文化志愿者鄭文斌和周明老師指導鄉(xiāng)村的孩子進行籃球訓練,將清晨的運動場點綴得格外生機勃勃。
暑假期間的每天上午7點整,孩子們懷揣對籃球的熱愛,準時來到活動中心。“這個暑假過得很充實!”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小連同學很興奮。相較于過去只能待在家里做作業(yè),今年的暑假他過得特別開心,因為有大哥哥幫助他們實現籃球的夢想。為期一個多月的籃球訓練營,讓這些鄉(xiāng)村孩子有機會了解籃球、接觸籃球,享受體育運動的快樂,感受體育精神,點燃更多的體育夢想。此外,鳳陽村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中心還免費為120多名青少年提供拼音、繪畫、書法、英語、音樂等“菜單式”培訓服務。
據悉,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中心是泉州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的項目之一,是深入開展“大手牽小手”關愛活動的重要載體。該活動主要面向社會招募文化志愿者,發(fā)揮關工委老同志的特長,集中利用暑期為少年兒童義務開展學業(yè)輔導、安全教育、結對幫扶、趣味游戲、團隊合作等形式多樣、健康向上的實踐活動,以豐富轄區(qū)內青少年學生的暑期文化生活。
多種模式相輔相成 形成校外教育網絡
近年來,我市堅持“立德樹人”的工作要求,努力開展中小學生校外教育工作,推進了各類學生社會教育活動的蓬勃興起。記者了解到,全市共有100所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中心,這些活動中心是中小學生校外教育網絡的一個組成部分。
此外,我市還爭取中央和省體育彩票公益金扶持建設了10所縣(市、區(qū))青少年學生校外教育活動中心(含在建3所),并建成了12所可分別容納500名以上學生集中活動的實踐基地,建設268所鄉(xiāng)村(城市)學校少年宮項目,并爭取中央和省體育彩票公益金5000多萬元專項經費用于提升各社會實踐基地和校外活動中心的內涵建設。依托全市36個青少年德育基地,引導學校與周邊廠礦企業(yè)、部隊團體等建立共建關系開展教育活動,逐步形成全市中小學生校外教育網絡,校外教育活動模式日趨多樣化、特色化,推進了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
整合周邊資源 活動各具特色
校外教育是如何開展的,如何跟校內教育互補?記者從市教育局思政科了解到,我市遵循教育性、實踐性、探究性、安全性、參與性兼顧原則,引導各實踐基地和活動中心整合周邊的教育資源,有效利用當地的產業(yè)、自然景觀和傳統(tǒng)文化,開發(fā)具有地方特色、適合中小學生實踐體驗的活動項目,以“菜單式”服務供學校師生進行選擇,適應學生素質發(fā)展的需要。
目前,各校外活動場所已基本形成了一系列集學工、學農、學軍及思想道德、生活技能、傳統(tǒng)文化于一體的教育項目,并形成各自的特色項目,如安溪實踐基地的農耕體驗,南安實踐基地的烹飪課程、德化實踐基地的陶瓷制作、晉江綜合實踐基地的防震減災教育、石獅青少年活動中心的藝術教育、永春青少年活動中心的乒乓球訓練等。這些課程促進了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書本與實踐相結合、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培養(yǎng)了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求知、學會創(chuàng)造,我市也因此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