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1月26日訊(通訊員 鄭曉梅 陳秀娜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11月24日上午,在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的造血干細胞采集室里,一場生命的接力正在進行。來自長泰的“90后”青年劉麗文躺在采集床上,鮮紅的血液順著導管流動,經過血細胞分離機,又緩緩回輸?shù)剿捏w內。那一袋凝聚著希望與生命的造血干細胞混懸液,即將為一對年幼的雙胞胎點亮重生之路。
這并非一次普通的捐獻。在非血緣關系中,HLA(人類白細胞抗原)配型相合本身就如大海撈針,概率僅在幾百分之一至幾萬分之一之間;而對某些罕見分型,相合概率甚至低至幾十萬分之一。而這一次,劉麗文一人的捐獻,將同時為兩個小生命續(xù)航,成為福建省首例“一供二”非血緣造血干細胞捐獻,他也成為全省第557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一人救助兩個小生命,這是雙倍的奇跡。”陪同劉麗文完成捐獻的長泰區(qū)紅十字會專職副會長葉高發(fā)感慨地說,“希望這份奇跡,能夠激勵更多人加入生命接力的隊伍。”
這份生命的饋贈,并非偶然。
在登記成為造血干細胞志愿捐獻者之前,劉麗文早已是一名“熱血青年”。多年來,他一次次平靜地挽起衣袖參與無償獻血,默默累積獻血量已達3700毫升。2021年,在一次網上瀏覽時,劉麗文偶然看到關于造血干細胞捐獻的科普知識。屏幕上血液病患者及其家庭艱難求生的故事,讓他深受觸動。善念既生,行動隨至。同年1月,劉麗文毅然報名加入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等待“生命的奇跡”破土發(fā)芽。
2025年9月,剛步入“而立之年”的劉麗文,接到了來自漳州市紅十字會的電話——他與患者配型成功了。
“接到配型成功的電話時,我既激動又有些緊張。”劉麗文回憶道,激動,是因為深知這十萬分之一的配型奇跡何等珍貴;緊張,則緣于對未知流程的些許不安。然而,身為一名父親,他比許多人更能體會生命的重量與脆弱。
“這十萬分之一的概率,我不能拒絕。”沒有太多猶豫,劉麗文堅定地給出了肯定的答復:愿意捐獻。
然而,當他把決定告知親人和同事時,迎來的卻是一片擔憂與質疑。“那可是要穿刺抽骨髓,很傷身體的。”“你可要考慮清楚。”……親朋好友發(fā)來各種網絡流傳的“科普”視頻,內容充斥著過時且錯誤的信息,試圖勸阻他。
面對這些誤解,劉麗文沒有退縮。通過查閱權威資料,他了解到,造血干細胞采集并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傷害。他用耐心和了解到的事實,一點點化解周圍的疑慮。
“那段時間,我仿佛成了造血干細胞捐獻的‘科普大使’,在緩解大家擔憂的同時,也希望他們能夠了解捐獻的‘正確打開方式’,并參與進來。”劉麗文說。
采集當天,劉麗文平靜地完成了一場關于生命與愛的特殊“考試”。他說,想到自己的血液正在為兩個孩子帶去生的希望,所有的緊張都化作了溫暖。“如果這點付出能換來兩個孩子精彩的人生,太值得了。”
“劉麗文捐獻的200多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不僅是珍貴的‘生命種子’,更是一份跨越血緣的無價饋贈,為一個家庭同時托起了兩份沉甸甸的希望。”葉高發(fā)說。
回溯長泰區(qū)造血干細胞捐獻的歷程,每一步都充滿著感動與力量。2020年12月,長泰區(qū)的楊明穎完成首例造血干細胞捐獻,為這項愛心事業(yè)拉開序幕,2023年的歐云勇、2024年的王躍發(fā)及剛剛完成捐獻的劉麗文,他們用一袋袋熱血、一次次服務,完成愛的傳遞,涌動出蓬勃向上的文明力量,像一簇簇永不熄滅的火焰升騰著“長泰溫度”。
近年來,長泰區(qū)紅十字會多措并舉,強化無償獻血和造血干細胞捐獻宣傳工作,提高知曉率和覆蓋率。與此同時,大力提升造血干細胞捐獻者的社會榮譽感和獲得感,進一步營造了尊重生命、無私奉獻的良好社會氛圍,讓“生命種子”生根發(fā)芽。
據(jù)悉,2025年,長泰區(qū)共有9人加入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截至9月,長泰區(qū)獻血人數(shù)已達1165人,獻血量42.7萬毫升,用血量12.4萬毫升,千人獻血比例位居漳州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