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wǎng)10月23日訊(通訊員 湯平 王玉林 閩南網(wǎng)記者 柯嘉進 文/圖)在華安縣仙都鎮(zhèn)云山村,有位陀螺達人陳藝強,作為市級非遺“高山族拋陀螺”的代表性傳承人,他的名字已與這項古老技藝的存續(xù)緊密相連。

陳藝強與陀螺有著三十多年的不解之緣。1992年,18歲的陳藝強在一次海峽兩岸高山族聯(lián)誼活動中,收到一位臺灣同胞贈送的陀螺,從此便深深迷上了這項傳統(tǒng)運動。當時他在深圳一家旅游公司工作,于是開始勤學苦練陀螺技藝,并經(jīng)常在旅游區(qū)向游客展示,深刻體驗到了陀螺帶來的快樂。
回到華安的陳藝強發(fā)現(xiàn)本地玩陀螺的人寥寥無幾,只能自己摸索練習。然而精通之路并無捷徑,為練好拋陀螺,他付出了旁人難以想象的努力。日復一日地刻苦訓練,他磨平了幾十根陀螺鐵芯,終于掌握了精準拋投的訣竅。
但他并不滿足于僅僅讓陀螺平穩(wěn)旋轉,而是不斷挑戰(zhàn)更高難度的技巧。經(jīng)過多年的不懈練習,他已能將陀螺精準地拋入瓶蓋大小的托盤中旋轉不墜;能將陀螺拋上瓷碗碗底而不使瓷碗碎裂;能引導陀螺在纖細的鋼絲上穩(wěn)步前行,如履平地;他甚至還能將陀螺穩(wěn)穩(wěn)拋上4.5米高的臺子。

每當完成一次這樣高難度的展示,他的臉色總是洋溢著自豪驕傲的笑容,“別人做不到的事,我做到了,這讓我特別開心。我敢說,練成我這樣的沒有幾個。”這份驕傲并非源于單純的炫技,而是源于通過苦練,將拋陀螺技藝推向新高度,并為觀眾演示的成就感。
他還積極參與各類民族傳統(tǒng)體育賽事,屢獲佳績,曾赴廣州、貴州、臺灣等多地表演,累計獲獎二十多項,讓高山族陀螺在更廣闊的舞臺上閃耀光芒。
陳藝強逐漸不再滿足于只在表演臺上向觀眾展示,2019年他注意到了抖音興起,卻發(fā)現(xiàn)平臺上沒有什么關于高山族拋陀螺的內容。于是他抓住機會,主動擁抱新媒體,利用平臺開啟了自己的直播表演。
“直播間人多的時候能達到一千多人,視頻播放量也有達到上千萬的,證明還是有很多人支持我們高山族拋陀螺。”陳藝強言語中很是喜悅,“平臺給了民間藝人不花一分錢也可以展示風采的機會。”
每一次直播,都是一次成功的文化普及。至今為止,陳藝強的“福建陀螺哥”賬號已經(jīng)吸引了近三十萬粉絲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領略到高山族陀螺的獨特魅力,并對此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紛紛聯(lián)系陳藝強購買陀螺以練習。這不僅為陳藝強帶來了經(jīng)濟上的收益,更重要的是,它使得高山族的傳統(tǒng)文化技藝得以走進普通家庭,促進了文化的生動傳承。
陳藝強目前在家中經(jīng)營著一家摩托車修理店,閑暇之余便練習拋陀螺,他的家成了村里的“文化地標”,時常有同村的孩子們被奇妙的陀螺吸引,總愛聚在他家嘗試練習。對于孩子們的好奇摸索,他從來不阻止,還會從旁指點。陀螺落在托盤上旋轉的振鳴聲與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交織在一起,在他看來,這正是文化血脈延續(xù)的最好證明。
陳藝強以其精湛的技藝、開放的胸懷和堅定的使命感成功為高山族拋陀螺傳統(tǒng)技藝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不僅是一位技藝的保存者,更是一位文化的傳播者。正如那在托盤上旋轉的陀螺,高山族的這份文化瑰寶,必將薪火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