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將盡,當眾多有關部門爭相亮出漂亮的年中總結,一份不太樂觀的“年中答卷”也攤在了公眾面前。日前,新京報記者對此前備受關注的河南宋基會巨資建設“宋慶齡雕像”、“連霍高速義昌大橋爆炸垮塌”責任認定等焦點事件追蹤,發(fā)現這些事件幾乎都處于“正在調查”期間,甚至時隔數月也沒有結論。一句“正在調查”,越來越成為一些部門回應輿論監(jiān)督的“萬能回復”。(7月30日《新京報》)
曾幾何時,在沸沸揚揚的民意推動下,對這些熱點事件,相關部門無不拿出“立即調查”、“嚴肅查處”的態(tài)度。然而,時隔數月,調查和查處的結果卻遲遲未見公布,面對回訪的記者,相關部門不約而同脫口而出:“正在調查”!似乎只要有了這個“萬能回復”便一切萬事大吉。
一起熱點事件發(fā)生后,政府積極表態(tài)值得肯定,但是,公眾最想知道的是事實的真相,是誰對該事件負責,又如何舉一反三,防微杜漸。遺憾的是,不少熱點事件在相關部門的“正在調查”中被冷處理成了“半拉子工程”——責任追究漸無音訊,調查結果難覓蹤影。這從近年來多發(fā)頻發(fā)的食品安全、礦難瞞報等事件中就可見一斑。一些地方甚至形成了對熱點事件處理的套路:表態(tài)多后續(xù)跟進少、道歉多問責整改少、調查多真相公布少。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不外有三:一是熱點事件本身錯綜復雜,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水落石出;二是一些官員把“正在調查”當作了拖延并瓦解民意的偏方;三是在無第三方參與的情況下,難免不出現調查者與被調查對象存在利益關聯(lián)的情況,負責調查的部門沒有深入推進的動力,甚至本來就與被調查對象在一條船上,最后自然不了了之。
對熱點事件的處理可以“正在調查”,但是,對公眾知情權、監(jiān)督權的回應卻不能“正在調查”。誠如有學者言:“無視民意、封鎖消息、封閉運作,是危機發(fā)生后對公眾的‘二次傷害’?!币驗?,危機面前,如何處置,考驗的是人民群眾在執(zhí)政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與其說“正在調查”是應對公眾的“萬能回復”,不如說是政府作風的“照妖鏡”——干部有沒有執(zhí)政為民的情懷,把民意放在什么樣的位置,一照便之。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處理熱點事件,重在尊重民意、敬畏民意,任由“正在調查”成為無視民意、傷害民意的擋剪牌,不僅影響事件的解決,還會造成政府公信力的流失。其實,許多熱點事件,媒體報道只是揭開了蓋子、暴露了問題,打開解困之鎖還需要有關部門、有關干部扎實接棒,把輿論的壓力化為改進工作的動力,盡快建立并完善熱點事件的常態(tài)化處理機制。具體而言,對于確實需要一定時間開展調查的,應將處理進度及時告知公眾;對于慣于拖延的部門,當以倒逼機制“鞭打慢?!保粚τ谝蚶骊P系故意不作為的官員和部門,要依法處理,毫不姑息;必要的時候不妨引入第三方參與的調查機制。唯其如此,我們才能從一個個熱點事件的回應和處理中有所收獲,為實現“中國夢”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文/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