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為此,重視規(guī)范、加強博物館工作,積極盤活博物館中的文物資源,讓走進博物館成為群眾的日常生活習慣,對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今年3月20日起,我國博物館行業(yè)第一個全國性法規(guī)文件《博物館條例》將實施,這無疑將為用好博物館,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打下基礎。那么,目前龍巖市的博物館建設和發(fā)展情況如何?陳列其中的文物古跡等活教材,是否對人們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揮很好的作用?本報對此予以特別關注。
免費開放 文化惠民 傳承歷史——龍巖市博物館發(fā)展情況調查
3月2日,國務院公布《博物館條例》,為促進我國博物館事業(yè)健康發(fā)展提供法制保障。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在展示人類文明、促進文化交流、提高人民群眾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龍巖市的博物館建設和發(fā)展情況如何?3月4日至6日,記者進行了采訪。
全市14家國有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
“在各級政府及文化部門的創(chuàng)新實干下,龍巖市博物館建設量質齊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3月4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市文物局局長李史明告訴記者,2008年以來,龍巖市國有博物館、紀念館均實現免費開放,參觀人數呈現逐年增多趨勢。2014年,全市各博物館(紀念館)參觀人數達500萬人次。
據介紹,2008年,市政府籌措資金1.8億元,興建了總面積達3萬平方米的龍巖市博物館;2009年,市政府又投入7000多萬元用于中央蘇區(qū)(閩西)歷史博物館陳列改版和周邊環(huán)境整治及館舍改造;漳平市博物館、毛澤東才溪鄉(xiāng)調查紀念館、武平縣博物館、龍巖華僑歷史紀念館也先后于近年新建投入使用,一個博物館建設的高潮正在龍巖興起。
據統(tǒng)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4家文化文物部門直接管理的國有博物館(紀念館),其中國家一級博物館1家、國家二級2家、國家三級5家,均在全省占有較高的比例。去年,國家文物局對國家二、三級博物館進行運行情況評估,中央蘇區(qū)(閩西)歷史博物館、上杭縣才溪鄉(xiāng)調查博物館運行評估復核結果為優(yōu)秀(全省三家優(yōu)秀)。此外,龍巖市還有閩西革命烈士紀念館、楊成武紀念館、鄧子恢紀念館等一批非文物文化部門直接管理的博物館(紀念館),它們也成為了市民了解閩西革命歷史的重要載體之一。
作為文化事業(yè)的重要補充,龍巖市民辦博物館的建設也掀起熱潮。繼2013年連城新增連城客家紅博物館,永定客家民俗與自然博物館”也于去年獲批成立。
福建省土樓自然博物館
福建省土樓自然博物館是省內規(guī)模最大的自然博物館,也是省內唯一的地宮自然博物館,共設8大展區(qū),館藏展品4萬余件,珍藏著巨型蜥腳類恐龍、特大魚龍等國寶級化石。該館運用聲、光、電、溫控等現代先進科技手段,配以生動形象的主題場景,融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等為一體,成為青少年理想的科普教育基地。圖為館內情景。 通訊員 劉永良 攝
陳列展覽讓博物館更加活色生香
龍巖是中央蘇區(qū)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客家元素匯聚煥彩的地方,這里的紅色文化、客家文化、河洛文化交相輝映,在歷史的畫卷中留下了濃重的筆墨。為充分發(fā)揮博物館的宣傳展示和社會教育功能,弘揚閩西特色文化,近年來,龍巖市各博物館舉辦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陳列展覽,帶給市民更加優(yōu)質的文化享受。
據了解,中央蘇區(qū)(閩西)歷史博物館按國家一級博物館標準要求,共投入4000多萬元進行布展陳列改版,展覽面積達5000㎡;毛澤東才溪鄉(xiāng)調查紀念館于2013年紀念毛澤東才溪鄉(xiāng)調查80周年之際開放;古田會議紀念館于2014年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前完成全新改版,至此,凸顯龍巖紅色文化的大型博物館(紀念館)又有了新的突破。古田會議紀念館日接待游客量最多時達2萬多人。
“《客家祖地》展覽,全面展示了閩西成為海內外客家祖地的歷史;《美麗家園》自然展,全景式展示龍巖的地理環(huán)境、生態(tài)資源、自然景色、礦產資源等。讓參觀者在有限的時間、空間里更好地了解龍巖、喜歡上龍巖。”市博物館負責人黃祖洪告訴記者,為完善博物館展陳,市政府投入1000多萬元,完成了博物館市博物館《客家祖地》和《美麗家園》兩個展覽布展工程,并于今年春節(jié)前公眾開放,吸引了大批觀眾“拖家?guī)Э?rdquo;地前來參觀。
此外,龍巖市各博物館(紀念館)還舉辦了多場次的“進社區(qū)、進企業(yè)、進學校、進軍營”教育活動,以每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和文化遺產日為平臺,全面開展各類展覽展示、文化互動活動,把展覽辦到基層,為市民帶去一場場豐富的文化盛宴。
紫金地質礦產博物館
紫金地質礦產博物館集上杭教學基地教學、青少年科普教育和國家礦山公園旅游等功能為一體,是國內企業(yè)建館規(guī)模最大、綜合性最強、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學博物館之一,也是閩西地區(qū)最大的科普教育場館。
該館為獨立4層框架結構建筑,1-3層為展館,布展面積2866平方米,第4層為圖書館。共有布展標本2000多件、科教多媒體20多部,現陳列和展示了大量地質礦產方面的模型景觀和礦物、巖石、礦石、化石等標本,并采用數字化、仿生、虛擬現實等技術,讓觀眾較形象直觀地了解地礦資源的形成、開發(fā)和利用過程,以及紫金山金礦典型的礦床成因、開發(fā)及采、選、冶等一系列生產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