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戲,真有意思。
 可整部電影有意思的戲,這一場而已。
 而謝霆鋒做了 19 道菜的演技,還是比不上葛大爺客串時那一個饅頭的回眸。
 當然就更別提,唐嫣 + 快樂家族的演技扣分。
 所謂快樂家族出現(xiàn)必然毀戲的傳說,不必相信,實事求是地說,他們在這部戲中的出現(xiàn),的確是有破壞,沒建設。
 一部戲的表演質量,不是由最高那塊板——比如葛優(yōu)吃饅頭,黃秋生最后吃謝霆鋒那碗面的演技,決定的。
 而是由它的短板決定——唐嫣的新版莫文蔚,比莫文蔚,差的是一個星爺版撒尿牛丸和過期牛丸的距離。
 而杜海濤的表演,依然浮夸到讓人一秒出戲。
 這樣的短板,就算鬼婆羅蘭、詹瑞文等一票港片老戲骨,也填不平。
 經(jīng)典港產(chǎn)賀歲片的風味,不僅是給觀眾懷舊的
 有人說,《決戰(zhàn)食神》不該退出春節(jié)檔,如果在弱手如云的春節(jié)檔上映,它應該能拿到更好的票房。
 這話,我同意。
 比起《大鬧天竺》這種徹底做壞掉的菜,《決戰(zhàn)食神》,至少是制作上有誠意的作品。
 比起那些明擺著圈錢的綜藝大電影,至少,它有一個完整的故事。
 葛優(yōu)和黃秋生的出現(xiàn),還讓這部戲的表演,至少有那么幾秒,高手的感覺。
 但,所有的優(yōu)點前面,都要加一個副詞"至少"。
 這個詞,聽起來就像對華語電影的自我安慰。
 說到底,《決戰(zhàn)食神》就是把港片賀歲片的經(jīng)典元素,烹炸煎燒,重新變成一桌看上去還不錯的菜。
 可這樣的糅合,不如說,是湊合。
 仔細一品,這桌菜不僅沒有入味,甚至,還有餿掉的感覺。
 難怪有觀眾說,整部電影還不如結尾陳奕迅和 twins 的客串,來得愉悅。
 說穿了,就是文雋和葉偉民,在吃老本。
 不過吃的不是自己的,而是港片的老本。
 那些食神對決、美食吃到最后都是用心的領悟、父子情仇、春風里老街,最后大團圓結局開心賀歲的喜氣洋洋,都是港產(chǎn)賀歲片影像的濃重注腳。
 但觀眾能滿足于為港片的老本埋單嗎?
 從《決戰(zhàn)食神》的票房和口碑看,不能。
 如果觀眾沒看過《食神》,沒看過《滿漢全席》,湊合吃,也還行。
 但如果觀眾品嘗過真正的一流美食電影,《決戰(zhàn)食神》從菜品到菜色,只能用三個字來形容——太菜了。
 電影的結局,一碗小時候的拌面,化解了父子間的隔閡,也詮釋了美食的深層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