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意并非抗議日本”
如今,韓日圍繞日本使領館前的少女像問題鬧得不可開交。韓媒分析說,雖然兩國達成協(xié)議,但雙方對少女像問題的解讀出現嚴重分歧,反倒加劇了矛盾。日方判斷認為,向韓國出資10億日元意味著已展示誠意,韓國應該按“約定”撤除少女像;韓國政府則表示,“將努力通過與相關團體協(xié)商以解決問題”,實際上意味著政府不介入這一問題。
位于日本駐釜山總領事館前的慰安婦少女像(資料圖)
與此同時,韓國政府和民間在少女像問題上也出現分歧,韓官方一再強調,“政府不反對立像,只是立像地點需要各方凝聚智慧”,“設置在總領館前意義就不一樣了”。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19日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二十多年里,韓國官方和民間對于“慰安婦”問題的態(tài)度其實比較一致,從調查到援助等各方面都互動得非常好,直到2015年韓日達成協(xié)議。這個協(xié)議對很多韓國人來說很突然。
“‘慰安婦’問題正有長期化、復雜化的趨勢”,蘇智良表示。達成協(xié)議后,日本顯然認為一切都解決了,表態(tài)非常放肆,這導致韓國民意強烈反彈。如今,韓國地方政府從幕后走到臺前,計劃在獨島設置少女像,將歷史問題和領土問題捆綁在一起,“這個問題上升到更高層次。加上促成韓日達成協(xié)議的背后推手是美國,現在美國正在經歷政權更迭,短期內看不到該矛盾解決的希望”。
蘇智良說,“對韓國來說,很多少女像的設立原本并非意在抗議日本,而是提醒韓國社會不要忘記‘慰安婦’這樣一個戰(zhàn)爭留下的創(chuàng)傷。一尊尊雕像意味著韓國如何看待歷史,尤其是青年一代如何從亡國的慘痛記憶中得到教育和啟示。只是,日本長期以來的態(tài)度激怒了韓國人,所以韓國民眾顯得更為同仇敵愾,甚至不斷在海外設少女像。”【環(huán)球時報駐韓、美、加、德特派特約記者 陳尚文 孫衛(wèi)赤 呂 歐 青 木 環(huán)球時報記者 白云怡 ●王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