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踏上美國國土時,我滿腦子都是對知識的追求,從沒想過自己會由一個在學海中暢游的留學博士變成一名在商場中搏殺的創(chuàng)業(yè)者。
最早接觸商業(yè),完全是因為大學給予的獎學金只夠勉強維持生活,手頭拮據的我就開始在閑暇時為餐館送外賣賺錢。稍微辛苦點,一個月卻能多上千美元收入,日子也舒坦了不少。
可歡脫的日子卻伴隨著母親的一場重病化為泡影。面對家里徒然劇增的經濟壓力,我突然發(fā)現自己在異國他鄉(xiāng)搭建的物質世界實在太脆弱,不得不開始考慮最現實卻又艱難的問題。
也就在這時候,送外賣過程中對訂餐平臺的關注起了作用。我突然意識到,對于我這樣一個中國人來說,在美國做美食O2O可能是門極好的生意。于是,專門做亞洲美食推介和外賣的“亞洲美食地圖”誕生了。
為啥說是好生意,原因有兩點:一是美國的市場不像中國競爭這么激烈,各家平臺早期甚至還要倒貼商家和用戶錢;他們普遍信奉“享受服務就要付費”。以我經常送外賣的幾家餐廳用的平臺為例,其實也就是家質量一般的網站,卻要從每單外賣中抽成0.75美元。再加上美國送餐文化早已十分發(fā)達,市場巨大,這么一家規(guī)模不算大的網站就能輕松月入15萬美元。
第二個原因則跟美國獨特的餐飲文化有關。在中國,各家外賣平臺撐起了市場的絕對份額??稍谶B鎖經營極度發(fā)達的大洋彼岸,最受歡迎的外賣是肯德基、必勝客這些連鎖巨頭,它們的訂單也大多通過自己的官網結算。真正需要第三方平臺來幫助的,是很難規(guī)?;洜I的亞洲菜。
亞洲菜在美國十分受歡迎,尤其是中餐,在外賣市場的訂單量僅次于披薩,比漢堡和三明治還受歡迎。可頗為尷尬的是,在美國的中餐館大多是家庭式小作坊,基本對網絡一竅不通;更關鍵的是,中國獨特的烹飪文化并不像西餐那么好解釋。對于習慣了“七分熟牛排配通心粉”這種稱呼的美國人來說,中餐抽象的菜名基本提供不了什么有用信息。對于口味和是否有過敏食材的疑慮更是讓他們放不開手腳,結果就是,點10次中餐外賣,8次都是“左宗棠雞”。
在這樣的現狀下,我創(chuàng)辦的“亞洲美食地圖”,也就有了充足的空隙可以插入市場。首先,各家餐館已經習慣按單給外賣平臺傭金,我們只要在此基礎上抽成稍少,商戶們就不介意進入我們的平臺——畢竟是按單收費,帶不來流量也不會吃虧。
其次,和美國的外賣平臺不同,“亞洲美食地圖”上的菜品除了簡單的菜名和價格,還有大量展示菜品的圖片和文字介紹,甚至有整道菜做法的視頻。這就讓美國用戶對并不熟悉的亞洲菜有了了解,敢于嘗試不同的菜肴了。加上我研究的領域就是視覺,雇用的也是美國頂級互聯網公司的程序員來設計網站和應用,用戶體驗上自然能體現出優(yōu)勢。
更重要的是,我們并不是單純作為“中介”幫餐廳賣菜,更在發(fā)展中承擔了這些亞洲小餐廳所有的宣傳業(yè)務,包括設計菜單、網頁,拍視頻廣告乃至網絡推廣、事件營銷、電子郵件推送。在某種程度上,說我們是這些作坊式餐廳的網絡服務集中供應商更合適。這對我們的發(fā)展有好處嗎?當然是有的。在國內,可能是通過某家外賣平臺而知道了某家餐館;但對于我們,服務一家口味好、歷史久但缺乏宣傳的中餐小館子,將關注它的網絡流量最終在“亞洲美食地圖”上變現,就等于是讓美國食客通過這家小餐館認識了我們。
令人欣慰的是,“亞洲美食地圖”在美國得到了認同。去年6月,我們去紐約第一次見投資人就拿到了投資?,F在生意已經在密爾沃基、亞特蘭大 、芝加哥、紐約4個大城市鋪開,在過去的3個月,銷售額同期平均增長率維持在739%,平均利潤增長率維持在698%,每個月都有新紀錄誕生。
有人覺得,經商創(chuàng)業(yè)是個現實又殘酷的事,其實不然,夢想的種子總是能和它相伴而行的:將來,我一是打算在訂餐網站加入博客的元素,以飲食為切入點向美國人介紹真正的中國文化,給他們講述一些中國的當代風貌和真正核心的精神內核。
其二,我也夢想著把生意做好后,回到留學的學校出資成立自己的研究所,招一批博士,繼續(xù)完成自己未竟的研究。從這個角度看,我的創(chuàng)業(yè)也是“曲線救國”,并沒有遠離我的科研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