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國華紀念中學以教育“斬斷”貧窮代際傳遞的探索與實踐
新華社北京10月26日電 10月26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一所高中與2900多個貧困學子被“改寫”的命運——廣東國華紀念中學以教育“斬斷”貧窮代際傳遞的探索與實踐》的報道。
3年前,當聽到國華紀念中學(下簡稱“國華中學”)招生信息的時候,唐小龍和家人最初的感覺是“遇上了騙子”。
高中三年學費、食宿費全免,每個月還發(fā)“零花錢”;不僅高中“全免費”,甚至考上大學、研究生,其學習、生活、交通等一切費用還都全部由學校承擔。
“天上掉餡餅”的事,怎么聽都像是被“忽悠”。
難怪包括唐小龍在內(nèi)的很多人一開始都不太相信。但“誘惑”畢竟巨大——唐小龍母親早早去世,光靠做水電工的父親每個月兩三千塊錢,不足以支付自己上高中和姐姐上大學的費用。
唐小龍決定冒險一試。
不過,報考前,謹慎的唐父還是兩次從老家衡陽前往那所500多公里之外的南方學校“實地考察”;錄取之后,不放心的奶奶又親自陪唐小龍去了一趟。
“幸虧當初上了國華!”今年8月22日,那個最初感覺“不太可信”的唐小龍已高中畢業(yè);他扛著行李從衡陽坐火車上北京,成了一名令人羨慕的清華大學學生。
不僅唐小龍,17年來,近30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寒門學子,都在這座“全免費”中學的全額資助下,圓了大學夢,甚至碩士夢、博士夢。
初 心
斬斷貧窮代際傳遞,資助一個學生等于幫助五六個家庭
全免費、連襪子內(nèi)衣都免費提供,這所總被誤解的奇特民辦學校,真實地存在于廣東佛山。
在順德區(qū)北滘鎮(zhèn)一條普通馬路旁,校園里探出頭來的濃蔭掩映著寫有黑底金字“國華紀念中學”的校門。
能到這座溫潤美麗的南國高中上學有兩個“鐵”標準——家庭貧困和成績優(yōu)秀。
17年來,國華中學已接收的全國29個省(區(qū)、市)23個民族2924名寒門學子中,95%來自農(nóng)村貧困家庭,5%來自城市困難家庭、失業(yè)下崗職工家庭。
14年前,家庭貧困的程曉平差一點就上不了國華紀念中學。
“補報國華那天,下著大雨。”2018年7月中旬,在高樓林立的北京金融街的一座寫字樓里,程曉平回憶起當年自己如何“驚險”地搭上國華紀念中學這趟列車。
2004年中考,程曉平考了全縣第12名。當他從同村的一位初中老師那里第一次聽說“國華”時,報名已經(jīng)結束。
苦苦央求老師補報名時,父親眼里的絕望和不甘,深深地印刻在程曉平的腦海里。
程曉平的家坐落在陜西彬縣黃土高原上。因為閉塞,當時村里幾乎沒人出去打工,也沒有什么經(jīng)濟作物,一年到頭只靠種小麥維持溫飽。家里供程曉平一個人讀高中已很吃力,上不了國華,就意味著妹妹將失去讀書的機會。
當知道被允許參加國華招生考試時,正在集市上賣李子的程曉平收了攤就奔回家。
經(jīng)過初試和赴國華夏令營考核之后,程曉平如愿進入國華紀念中學。
“世界明朗起來了,未來又有了無限的遐想和可能……”其實,當年程曉平早就做了“最壞”打算——上不了國華就回家種田,讓妹妹讀書。
3年后,國華畢業(yè)后的程曉平考上中山大學。
如今,畢業(yè)后找到不錯工作的程曉平已在北京買了房、安了家。2014年底,程曉平把父母接到北京,再不用在地里刨食了。2016年,程曉平的妹妹也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yè),進入一家銀行工作。一個貧困家庭徹底從黃土高坡褶皺中走了出來。
關于命運轉(zhuǎn)折的故事,在國華紀念中學還有很多。
祖母和父親常年重病纏身,母親身體羸弱,家里還有兩個哥哥,幾畝農(nóng)田供養(yǎng)著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入不敷出。
瀕臨輟學的鹽城學子梅葉峰,遇到了國華。
3年后,梅葉峰被清華大學錄取。
2013年,梅葉峰本科畢業(yè),外出掙錢一年,還清了家里十幾年所欠下的債;幫將要娶媳婦兒的哥哥蓋了一座新樓房;備好父母治病的錢……
2015年,梅葉峰赴香港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繼續(xù)求索,國華則繼續(xù)資助。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國華學子中比程曉平、梅葉峰家庭境遇更差的大有人在。
有的從小就寄住在親戚家,有的家里連吃飯的桌子都沒有,不少是單親家庭……
央視曾播出一個反映國華學子命運轉(zhuǎn)折的紀錄片,很多人看著看著就忍不住哽咽乃至落淚。
“資助一個學生,幫助的不僅僅是一個家庭,更可能使五六個家庭免于因?qū)W致貧。”剛開始聽到這種說法,從江蘇應聘到國華當校長的季德華也不大理解。
大約2005年,季德華遠赴貴州黔南州招生時,扶貧辦工作人員告訴他,當?shù)匾粋€普通農(nóng)家一年的收入只有兩三千塊錢,而一個大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一年差不多要一萬塊。普遍的情況是,幾個親戚一起供一個大學生讀書,這就導致了這幾個家庭全部因?qū)W致貧。
“而像程曉平、梅葉峰一樣,考上全免費的國華,家里立刻沒了負擔,更不用連累親朋好友;畢業(yè)后找到好工作,家庭甚至整個家族的命運都有可能徹底改觀。”季校長說。
用知識改變命運,通過“教育扶貧”斬斷貧窮的代際傳遞,這是國華紀念中學出資人、創(chuàng)辦者的初衷。
“我不忍看天地之間仍有可塑之才因貧窮而隱失于草莽,為胸有珠璣者不因貧窮而失學,不因貧窮而失志,方有辦學事教之念。”在國華紀念中學校園內(nèi)的石碑上,鐫刻著學校出資人的辦學“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