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地,孩子翻看故事書后可以學著復述情節(jié),再后來,能連貫地自己說出“今天我和媽媽、老師去買助聽器了”之類的句子……
對孩子日復一日的教導和陪伴,除了在鄭州康復的3年時間,從幼兒園、小學、初中到高中,楊晟楠從未中斷。孩子從小學3年級開始學英語后,她為了能在家?guī)兔o導孩子,特意把丟了多年的英語重拾起來,跟著復讀機一遍遍聽讀練習,再一遍遍陪著孩子學習鞏固……多年輔導兒子下來,楊晟楠由于說話太多,聲帶受損嚴重,做手術(shù)后又復發(fā),導致多年來聲音一直比較沙啞。
“無論是在康復中心還是學校,老師主要教方法,家長要全力配合老師完成好。”楊晟楠說。
一路走來,她對聽障孩子融入社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孩子要真正地融入社會,就是要讓孩子成為一個有尊嚴、有底氣、有存在感的正常人。這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努力,把康復過程貫穿到生活中。”而正是為了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完整的人”,她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從小學習做家務、做飯做菜,“我覺得,男孩子做一手好菜,不丟人,也讓他感受到生活中的多種興趣”。
臺下,聽障兒童家長們認真地聽著,記著,有人在筆記本上寫下:“任何挫折面前,我們要記住今天!去愛孩子!用愛前行!愛的加油站!”(記者蔡君彥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