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本上記錄著王公理搜集回來的童謠
王公理展示自己搜集的傳統(tǒng)童謠
記者田育臣實(shí)習(xí)生王洋文記者趙龍翱攝影
核心提示|王公理是中牟的一名退休教師,今年67歲。他說,從小到大,自己從沒離過童謠。幼年時,奶奶唱的童謠啟蒙著他;青年時,童謠讓他的課堂趣味橫生;退休后,他開始收集整理傳統(tǒng)童謠,希望這一民間口頭文化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記憶
學(xué)說話,是從奶奶的童謠開始
“妞,起來吧,豬拱咱墻了;妞,起來吧,小雞鬧咱房啦;妞,起來吧,恁姥打恁娘啦!”昨天上午,3歲的孫女懶洋洋地躺在沙發(fā)上,王公理拉著孫女的胳膊,一邊玩耍,一邊唱起了曲兒。
王公理忽然起身,快步走向陽臺,拿起一支圓珠筆,在本子上畫了起來。畫上是一個幼童躺在屋里,孩他娘在院子里朝屋喊,太陽已升起老高……
王公理說,他想起了這個曲兒,趕快趁著靈感畫個配圖,為出一本童謠書做準(zhǔn)備。在王公理中牟縣的家中,他的書房搭在一個寬約1.5米的陽臺上,這里有三四個紙箱,里面是他32年搜集的傳統(tǒng)童謠。如今,他已搜集了近千首傳統(tǒng)童謠,寫滿了23個教案本。
老王愛上童謠,受了自己奶奶的影響。小時候,老王愛纏著奶奶玩兒。他的眼中,奶奶是個不識字的文化人,性格幽默開朗,能說會唱,就連自己學(xué)說話,也是從奶奶的童謠開始。“天上有啥?星星。地上有啥?月餅。河里有啥?小魚螞蚱亂轱蛹。”這個曲兒,奶奶經(jīng)常唱,也是王公理學(xué)會的第一首童謠。
奶奶口里的曲兒,幽默生動,卻成了老王童年最好的啟蒙課。“黃鸝鳥,枝頭看,割割麥,出出蒜,張嘴叫:小滿、小滿……”每年二十四節(jié)氣的小滿,奶奶張口就唱,嘴里還不忘向爹和娘嘮叨著:咱家麥該割啦!地里的蒜也該出啦!多年之后,老王上了班,奶奶依舊唱著曲兒,念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