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龐大的、利益分殊的官僚體制,不僅要有強約束力,以防止其中的個體犯錯、跑偏,也要有強激勵性,并在不斷的成就感回饋中,成就個體也激勵大多數(shù)人“大道直行”。
-----------------------------------------------
《人民的名義》有多火?在上周末的一次事業(yè)單位考試中,電視劇相關(guān)橋段已經(jīng)成為考題。導演李路也曾介紹,“現(xiàn)在好多單位都出紅頭文件了,(要求)集體收看,副處級以上干部7點半準時收看。”而據(jù)《河南商報》報道,河南周口市委辦公室機關(guān)黨委日前發(fā)出通知,要求黨員干部收看電視劇,還要寫“不少于1500字”的觀后感。
很多人一聽到“觀后感”就會覺得別扭,認為把一部本來喜聞樂見的劇,硬生生搞成了一項政治任務,甚至不無抵觸。其實大可不必。一者,《人民的名義》因其與現(xiàn)實生活的契合與纏繞,也就具有了無限的話題延展性,這一點,從這部劇開播以來民眾的如潮熱議就可知悉,相信任何一個人寫“觀后感”,都不會發(fā)愁無感可發(fā)。
再者,黨員干部抽空追追劇,并將其當成一個有趣、有意義、有價值的開放式教材,咂摸一番,品味品味,或者帶著一種挑剔的眼神,上下左右打量審視,然后寫下一點想法,也不是什么壞事。“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嘛。與其干巴巴地說一些空話套話,還不如從劇情出發(fā),多一點鮮活的感知與認識。
畢竟,這些年來,類似這樣牽動全民紛紛觀劇、人人爭說高育良的現(xiàn)象,并不多見。這部劇似乎也早已在紛紛擾擾的各種品鑒中得以升華,而進入公共場域。各類人群都有不同的解讀,每一個人物形象的背后,均或生硬或逼肖地對應著某一類人。多一點“代入”,多幾聲喟嘆,非但不意外,簡直就應該是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