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新發(fā)地,曾經80%以給食堂飯店配送蔬菜和肉類的人,都是安新人。”47歲的13號院主人王東東告訴記者,他就是王家寨村外出打工做生意的第一撥青年。上世紀90年代初,王東東和村里的年輕人不能再像祖輩那樣以打漁為生。“用自家自留地出產的蘆葦編席,買的人也少了。”他解釋說:“因為用席子鋪炕蓋糧食的越來越少了。”
而2000年前后,王東東到望月島搞民俗旅游,在王家寨同樣也是第一撥兒,為此還上過新聞。記者了解到,通過持續(xù)多年補水和不斷加大生態(tài)保護力度,目前,白洋淀濕地保護區(qū)的生物多樣性狀況已得到明顯改善。有大型水生植物47種,其中曾經絕跡的菱角、芡實、白花菜等植物重現;鳥類增加到200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丹頂鶴。
為了推廣旅游,前幾年他曾花錢在網上做過廣告,如今回頭客都應接不暇。其中王東東經營的13號院,去年忙的時候要請3個幫工,“2天的工錢就是300元。”在王東東這個曾經出外闖蕩的白洋淀人看來,雄安新區(qū)的設立,無疑給當地年輕人在家門口帶來更多的機會與選擇。
據安新縣旅游局統(tǒng)計,僅今年清明小長假,白洋淀景區(qū)共接待游客約1.8萬人次,同比增長約256.47%;創(chuàng)經濟效益1649萬元,同比增長256.50%。
特色縣域經濟培育數萬成熟產業(yè)工人
4月7日,透過保定澳森制衣有限公司生產車間2樓明亮的玻璃,記者看到在1萬多平方米的操作平臺上,600多名工人在流水線上忙碌著。
“探路者、利郎等一些品牌服裝都是在我們這里加工生產的。”公司生產總監(jiān)倪民航告訴記者,容城現有服裝企業(yè)945家,而澳森制衣則是規(guī)模最大的之一。
“容城服裝起步于改革開放初期,從‘萬人褲子大軍闖市場’逐步發(fā)展起來,涌現出一大批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在容城工信局副局長平寶孌看來,特別是2000年以后,通過規(guī)模擴張、科技進步、品牌運作、開拓海外市場、高端市場等方式,服裝企業(yè)紛紛升級技術、擴建工廠。2006年,容城被紡織工業(yè)協會和中國服裝協會評為“中國男裝名城”和全國紡織產業(yè)集群試點。
兩年前,1982年出生的容城人夏紅梅成了澳森制衣服裝流水線上的一名工人,同時也結束了自己多年的北京打工生涯。去年,一家四口住進了縣城的樓房?,F在夏紅梅每月收入四五千元,丈夫在容城干廚師老本行,月收入6000元左右。
雄安新區(qū)的建立,意味著家鄉(xiāng)會有更多的發(fā)展機會。夏紅梅坦言,容城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并不多。“靠著縣里的服裝加工、毛絨玩具等產業(yè),老老少少一般在家都有活兒干。”
“容城7萬服裝產業(yè)工人,其中5萬都是容城人。”平寶孌告訴記者,本地人是這座“中國男裝名城”當仁不讓的主角。“每天大大小小的服裝廠內停滿了私家車。”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雄縣與容城相似,雖然在原保定市各縣中,經濟總量并非名列前茅,卻有著特色鮮明的縣域經濟。
“雄縣的GDP總量相當于容城和安新之合。”有雄縣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塑料包裝、壓延制革、乳膠制品、電氣電纜是當地四大主導產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