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沒有專門的反歧視法
2013年1月17日,教育部政策法規(guī)司司長孫霄兵在微博訪談中表示,今后教育部會考慮進一步縮小對于女性招生的限制。
持續(xù)關注教育性別歧視問題的公益律師黃溢智說:“教育部出臺規(guī)定禁止除軍事、國防和公共安全之外的專業(yè)限制男女比例,本來是一種進步,一些高校卻公然違反這一規(guī)定,視性別歧視為理所當然,這是教育部應予以監(jiān)管的?!?/P>
“婦女傳媒監(jiān)測網絡”發(fā)布的報告認為,招生中的性別限制,確實存在必要和不必要的兩種情況。經對3大類性別限制——國家安全類、保護婦女類、特殊需求類的具體分析,確認至少74所“211工程”學校在2013年的本科招生性別限制屬于性別歧視。教育部應承擔起糾正招生歧視的責任,既有的招生性別政策也需要修正。
據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所副教授劉小楠介紹,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各國出現大量專門的反歧視單行法。如英國1975年通過了《性別歧視法》,荷蘭1980年通過了《男女平等待遇法》,1985年,日本通過了《男女雇用機會平等法》。上世紀90年代以后,各國除修訂并出臺大量新的反歧視單行法外,也開始制定統(tǒng)反歧視基本法。如英國和德國在有大量反歧視單行法的情況下又制定了《平等法》、《一般平等待遇法》。而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的反歧視法。
對于高校給出的種種理由,黃溢智認為這不具備法律和事實依據:“公民的平等教育權是《憲法》和《教育法》所賦予的權利,也是中國所簽署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和《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所規(guī)定的,高校無權用任何借口剝奪這種權利?!?/P>
“學校應該做的事是保護學生的合法教育權利,為學生的發(fā)展志向提供相應的教育服務,而不是人為地為學生的教育和發(fā)展設置障礙?!薄皨D女傳媒監(jiān)測網絡”負責人呂頻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更不應為了就業(yè)率、學校方便、平衡性別等原因進行性別歧視,這樣做無疑是在繼續(xù)加深和制造社會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