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凌晨2點10分,詩人汪國真因病醫(yī)治無效在北京去世,享年59歲。
對于汪國真,許多人并不陌生,尤其是對廈門人而言,祖籍福建廈門的汪國真讓人感覺格外親切。這位“20世紀中國最后一個輝煌的詩人”,生前曾創(chuàng)作多首歌頌鼓浪嶼、集美的詩歌。
斯人已逝,詩夢猶在!
最后的詩歌獻給廈門
汪國真祖籍廈門集美,1956年生于北京,畢業(yè)于暨南大學中文系,是當代著名詩人、書畫家、作曲家。上世紀90年代,國內曾掀起一股“汪國真熱”,其代表詩句有“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等。2013年APEC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引用其詩句:“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使得汪國真的詩作更廣為人知。
汪國真與廈門有不解之緣。今年年初,汪國真應邀參加集美區(qū)委宣傳部主辦的“人文集美·廈門名家開春試筆”活動。寫下詩歌《回憶》之后,他便離開現場。隨后,記者向其助理了解,才知道汪國真身體抱恙的消息。今年2月26日,這也是汪國真詩作的最后一次公開發(fā)表。
“上周,我接到汪國真妹妹打來的電話,說哥哥正在北京住院治療,看到我的手機記錄,專門請她回電,問我有什么事。就在3月底,我跟汪國真老師聯系過,邀請他來參加人文集美廈門名家作品朗誦會,但他的手機一直處在關機狀態(tài)。今天聽到汪國真逝世的消息,作為家鄉(xiāng)人,我們感到非常震驚、悲痛。”集美區(qū)委常委、宣傳部長賴朝暉昨天接受采訪時說,他和汪國真前幾年就認識,印象中,汪國真“平易近人,平和,謙虛,沒有一點名人的架子”。即便在病重治療過程中,汪國真對家鄉(xiāng)的事也十分關心、重視。
自稱是“地道的集美人”
在集美后溪英村,有的村民沒讀過汪國真的詩,也沒見過汪國真,卻牢牢記住了汪國真的名字。談起汪國真,淳樸的村民難以融入其詩歌的討論,但他們會一臉認真地說,他是我們村的。
“汪國真我知道??!是個文化人,是我們村的驕傲!”村里的老人說。
汪國真曾多次在公開場合為自己的祖籍地“正名”,稱自己為“地道的集美人”。對故土,汪國真愛得深沉。
“所以,集美有活動我必須得來!”2014年10月23日,在陳嘉庚先生誕辰140周年之際,汪國真回到家鄉(xiāng)集美,應邀參加首屆集美學村文化藝術節(jié)。
集美舉辦首屆學村文化藝術節(jié),在籌備階段,賴朝暉專門打電話邀請汪國真前來參加開幕式以及作為藝術節(jié)組成部分的“人文集美 詩意校園”詩歌朗誦比賽,“他接到我的邀請后,非常爽快地答應了”。
賴朝暉回憶,開幕式當天,汪國真本來在外地錄制節(jié)目,為了應約,他抽空擠出時間趕回集美,并且在開幕式現場深情朗誦了一首專為家鄉(xiāng)創(chuàng)作的詞《臨江仙·集美》,獻給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
“有人說汪國真是北京人,有人說是上海人,甚至有人說是臺灣人,其實我父親是集美英村人,我是地道的集美人。”汪國真的一番話令現場沸騰。
贊集美文化環(huán)境氛圍好
“那次活動后,我?guī)⒂^集美新城,他興致很高。我們還商討要在集美建汪國真藝術館的事,一方面能夠展示他的詩歌、書畫、音樂作品,同時能舉辦小型的音樂朗誦會。”賴朝暉透露,為緬懷追思這位家鄉(xiāng)的詩人,集美區(qū)委宣傳部正在策劃汪國真作品朗誦會,讓人們再一次回味他的經典之作。
據介紹,回到家鄉(xiāng)集美,汪國真?zhèn)涓杏H切,在接受采訪時他說:“集美學村已形成規(guī)模,是很有文化氣息的地方。有這么多高等院校在一塊,有助于學生們互相學習、互相交流。”他稱贊集美是一個大學城,環(huán)境氛圍好,適合詩歌創(chuàng)作。他說,他也是在上大學的時候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
“當時之所以沒有選擇報告文學、散文、小說,是因為字寫不好。散文、小說篇幅長,會使得編輯很厭煩。”汪國真坦陳,詩歌短小精悍,他在寫詩中養(yǎng)成了“沒有佳句不寫詩”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