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時,學校用機器狗幫新生搬運物品。(本報記者 林銘鴻 攝)
教育智能體
是學校定制版的豆包或者DeepSeek,相當于是學生的學習搭子。
“教聯(lián)體”模式
這種由學校團隊主導、專家引領、企業(yè)支持的模式,是思明區(qū)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中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重要支撐。
思明教育“智造”探索
好的教育智能體的“見識”,其實是教育者“喂”出來的。
高旖旎是會展南小學語文老師,在看到低段孩子分不清類似“土”和“士”形近字時,她和同事向AI(人工智能)尋求幫助,研發(fā)一個專門幫助孩子分清形近字的AI智能體。
劉耀斌是民立二小體育老師,跳遠課后,學生跟他探討動作精確度,他受此啟發(fā),在體育課引入人工智能,設計一款智能體,能精準地分解學生動作,告訴他們哪一個動作需要改進,才能拿到高分。
這些是思明教育探索與人工智能結合的一些縮影。在許多人還在研究如何將豆包、DeepSeek等引入課堂時,思明區(qū)又先走了一步——該區(qū)中小學老師已經從教育智能體的“使用者”,升級到“智造者”,相當于為學校引入學習工作的搭子,來幫助學生更輕松學習、老師更好備課以及學校更高效管理。
近日,思明區(qū)AI教育領航者“智造”工坊培訓展演活動舉行,就是這一轉變的重要標志?;顒佑蓞^(qū)教育局、教師進修學校主辦,廈門智慧思明數(shù)據(jù)有限公司(簡稱“智慧思明”)協(xié)辦,300個思明區(qū)原創(chuàng)教育智能體集體比拼。這些智能體都是思明區(qū)的中小學老師針對某一教學或者學校管理需求而研發(fā)的。
這一展演活動還顯示,思明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教學體系又升級了。
思明區(qū)教育局說,從上學期開始,我們開啟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快進模式,發(fā)揮教育數(shù)字化優(yōu)勢,最終是為了培養(yǎng)未來創(chuàng)新人才,促進教育高質量發(fā)展。
智造有解
人工智能進課堂 沒那么簡單
存在“兩難”:不精準、不好用
越來越多學校將豆包等人工智能技術引入課堂。但是,這類大模型技術在中小學應用并非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存在“兩難”——首先是不精準,大模型不了解學校的具體情況和教學要求;其次是不好用,因為對技術的陌生及缺乏針對性指導,教師不知道如何訓練大模型用于自己的教學。也就是說,好的教育智能體的“見識”,其實是教育者“喂”出來的。
思明區(qū)教師進修學校信息中心應陶陶老師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你問豆包,某某小學有幾間電腦室、有幾位心理教師等問題,它可能會“胡說八道”——因為大模型技術太“泛”,無法準確地落到學校的某一個具體的點上。
上月舉行的思明區(qū)AI教育領航者“智造”工坊培訓展演活動,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用大白話說,它要教老師研發(fā)能解決教學中遇到的某一問題的教育智能體。
什么叫教育智能體?當你為智能體設定一個目標時,它能夠基于此目標幫助學生達成。例如,對于數(shù)學和物理學科而言,智能體是一種模擬蘇格拉底問答式、啟發(fā)式的互動方法,它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問題和實際情況,逐步引導和鼓勵學生探索問題的答案,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僅僅是解決這道題目。
思明區(qū)教師進修學校信息中心副主任鄭雅芬說,培訓展演活動要教會老師如何將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技術和學校資源,裝進一個個細微的、在特定教育場景下使用的智能體,為師生教與學提供實時、個性化、啟發(fā)式服務。
也就是說,“教育智能體”是學校定制版的豆包或者DeepSeek,相當于是學生的學習搭子。
智研有方
每個學校都有“五人小組”
用團隊力量研發(fā)學校需要的智能體
思明區(qū)AI教育領航者“智造”工坊培訓展演活動覆蓋思明區(qū)所有中小學,它要求每校要組成五人小組,這五人中,必須有一位校級領導或中層領導,還要有骨干教師。
思明區(qū)教師進修學校認為,人工智能賦能教育,不能靠老師單槍匹馬,只有借助團隊的力量,才能讓學校“智學”的氛圍更濃厚。
活動相當于培訓、研發(fā)、比賽一條龍。思明區(qū)教育局邀請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專家,引導教師通過分析成熟產品快速掌握人機協(xié)同開發(fā)方法,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研發(fā)學校需要的智能體。更重要的是,每支團隊要研發(fā)的教育智能體,都是針對教育教學或是學校管理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而研發(fā)。
思明區(qū)教師進修學校校長葉瑞碧認為,這種學校團隊主導、專家引領、企業(yè)支持的“教聯(lián)體”模式,已成為思明區(qū)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中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重要支撐。
智學有數(shù)
半個月研發(fā)教育智能體超300個
將AI技術融入教學 增加個性化學習可能性
為期半個月的展演活動,“誕生”了300多個教育智能體,經過專家和大眾評審團,PK出15個優(yōu)秀項目,涵蓋了教學、學習、評價、管理、科研和育人等多個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
思明區(qū)教師進修學校認為,這些作品不僅是思明區(qū)在智能教育領域創(chuàng)新實踐的生動體現(xiàn),也印證了教師們將AI技術融入教學、解決教育難題的扎實能力。
高旖旎所在的會展南小學是獲獎代表。高旖旎是語文老師,她的團隊要讓智能體解決的問題是:幫助低年級孩子分清諸如“土”和“士”這樣的形近字。老師們把小學一年級所有形近字扔進智能體,加入插件。
高旖旎說,我們已經將這個“學伴”引入課堂,當孩子分不清形近字時,只要用形近字組個句子,智能體會將句子轉換為圖片,孩子們可以通過圖片加深對字的印象。不僅如此,智能體還會生成測試題,鞏固學生所學知識。
廈門外國語學校瑞景分校的“錯題研習應用”,能一眼看穿錯題根源,還能“對癥下藥”推送專屬練習題。
思北小學的AI智能體“百變思思”,是小學的“AI心理醫(yī)生”,有心事的孩子可以和“百變思思”聊天,獲得幫助,還可以檢測自己的心情。它不同于市面上的AI心理老師,它是思北小學版——基礎數(shù)據(jù)來自于學校心理老師積累的咨詢案例。也就是說,學校版的AI心理醫(yī)生更有針對性。
在經過半個月集訓后,老師們的思路被打開了,譬如說,既然可以研發(fā)學習形近字的智能體,那么,也可以建立諸如幫助學生掌握成語、預習課文等的智能體。高旖旎舉了一個例子,小學三年級有篇課文叫《香港,璀璨的明珠》,相當一部分孩子沒去過香港,我們可以讓智能體生成圖像,幫助孩子感受香港美景,從而更理解課文。
鄭雅芬說,很多人認為,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后,老師會更加清閑,這是誤解。事實是,AI要做的是成為知識傳遞的“加速器”,讓教師能更專注于創(chuàng)造力與人格培養(yǎng)。
更重要的是,AI賦能教育教學后,增加了個性化學習的可能性。葉瑞碧說,最好的教育是一對一教育,高度個性化。但是,因為教育成本的關系,這不可能實現(xiàn),有了AI技術,也許就能實現(xiàn)——在AI智能體的幫助下,能夠有更多師生一對一的教育場景,教師借助智能體,即便在大規(guī)模教學中,也能“看見每一個學生”,智能體可實時呈現(xiàn)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任務進度與認知路徑,并利用“天賦探照燈”,精準捕捉學生一閃而過的創(chuàng)意火花。
(文/廈門日報教育工作室首席專家 佘崢 通訊員 黃麗虹 圖/思明區(qū)教育局 提供(除署名外))
佘崢說事
課堂來了新搭檔
●佘崢
最近,李白“太忙了”——很多學校都在引入李白“數(shù)字人”,讓學生和“他”對話。
不過,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復活李白”只是牛刀小試。
“李白”的忙碌,反映一個現(xiàn)實:大家都在說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要怎么賦能教育,很多人心里還沒數(shù)。
在這方面,思明教育率先做了有益探索——思明的中小學已經從了解身邊的AI,進化到人機協(xié)同的創(chuàng)作,再到探索生成式AI智能體。
應該可以說,思明區(qū)走出一條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特色之路,至少有兩個亮點。
首先是接地氣。今年春節(jié),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火了,春季開學,思明區(qū)把校(園)長論壇——“鼓浪嶼教育大講堂”的主題,換成“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教學實踐培訓”。
這一論壇,有別于高大上的專家講座,更像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小白培訓班”,思明區(qū)教育局邀請專家,從這些大數(shù)據(jù)模型下載說起,介紹它們能為老師做些什么,如何將生成式AI技術融入教師備課、課堂教學、學情研判、學術研究全過程。論壇還邀請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玩得很溜的老師,一五一十介紹他們是如何將人工智能技術運用于教育教學,例如作文批改,閱讀等等。
在論壇推動下,上學期,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方面,思明區(qū)已經探索出跨越各學段、各學科、各角色的“無邊界共同體”模式。這里有個背景,老師們面臨引入人工智能的最大挑戰(zhàn)是:學科老師不知道如何運用技術,而信息技術老師不知道學科老師有什么需求。
在思明區(qū),越來越多學校組成“無邊界共同體”,探索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舉個簡單例子,如果語文老師開公開課,這位老師需要找信息老師一起備課,看看如何運用人工智能技術。
上月舉行的思明區(qū)AI教育領航者“智造”工坊培訓展演活動,則顯示思明區(qū)區(qū)域人工智能教育生態(tài)已經初步建立。
這從展演活動的幾方面構成就可見一斑。首先,思明區(qū)要求各校要組隊參加,而且,必須有學校領導或中層參加,有人說,這是為了引起領導的足夠重視。思明區(qū)教師進修學校則認為,這其實是改變領導的觀念——人工智能的普及和深化,校領導要考慮的已經不僅僅是培訓,而是要思考學校需要構建什么樣的教育智能體。
其次,展演活動不是教育部門的閉門造車,還邀請高校和科技公司——廈門智慧思明數(shù)據(jù)有限公司參與,高校專家除了手把手教大家研發(fā)智能體,更重要的是,諸如北京師范大學和首都師范大學的專家,他們能更好地把握國家人工智能發(fā)展方向;與此同時,智慧思明負責現(xiàn)場和線上解答老師的技術問題,為他們掃清技術障礙。
之所以是區(qū)域人工智能教育的“生態(tài)”,指的是這幾方共生共長——專家有理論會操作,但是,他們對技術如何和教學實際相結合,沒有那么清晰的概念;科技公司有技術,但他們不熟悉教學方法,不知道如何讓人工智能技術落實到教育場景中。
智慧思明的一位技術人員說,通過此次活動,他發(fā)現(xiàn),AI要真正落地課堂,必須由有人工智能素養(yǎng)的老師結合日常工作場景,親自動手設計智能體,這樣的教育智能體才有活力。
思明區(qū)教師進修學校說,我們從探索中悟出一個道理:學校不是要培養(yǎng)人工智能的技術專家,而是要培養(yǎng)會技術的教育者。
思明區(qū)教育局說,我們正朝著我們想建立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態(tài)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