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近日遭遇61年來最大暴雨,但是身處暴雨中心的明代團城卻無一處積水,距今近600年的明朝排水系統(tǒng)“功不可沒”。
在廈門,也存在著這樣的古厝,它們分別在100多年前、400多年前就已建成。不管是50年難遇的暴雨,還是30年一遇的暴雨,它們都安然無恙,被稱為“永不淹水”的房子。
昨天,在廈門文史學家龔潔的帶領下,導報記者探訪這些古厝的排水系統(tǒng)。
第一站
集美李氏宗祠
年份:始建于明代面積:200平方米
發(fā)現“貓穴”
集美兌山李氏宗祠,因為出色的排水系統(tǒng)而聞名。
60多歲的李阿姨和70多歲的張奶奶,異口同聲說:“水再大,祠堂從來沒有被淹過。”
和蓮塘別墅一樣,李氏宗祠的排水口設置在天井里,但卻是唯一的排水口,而且口徑更小。倒一盆水落地,水很快被排干。“有時雨太大,水會上漲,再慢慢消掉?!崩畎⒁萄a充道。
指著排水口,龔潔介紹,小小的排水口被稱為“貓穴”,而房子就是“貓”,宗祠內,兩側各有一道“貓弄”(筑起一道墻,小得僅容貓進入),意為貓玩耍的地方。
那么,雨水排到哪里呢?龔潔說,雨水通過“貓穴”排到宗祠后面。以前,宗祠后面是大海,大海上有兩塊圓石,像貓的“睪丸”,還有一條沙埂,像貓的尾巴,雨水從中間流出。
發(fā)現“石龜”
看似簡單的排水系統(tǒng),其實還有玄機。
龔潔說,以前李氏宗祠重修之時,有人把地板挖開,發(fā)現地底下放置了一只約1米長的石烏龜。雨水從排水口流進后,遇到石烏龜后分開,再匯流排出。
“這樣可以避免排水產生滯留。”龔潔認為。規(guī)劃專家林蔭新解釋,從大的涇量分流成兩條小的涇流,排水應該會更快一些,還能延緩沖擊力。
最關鍵的還是地勢。李氏宗祠坐西南朝向東北,龔潔說,東北是馬鑾灣,地勢比較低,古人設計排水時都知道“水往低處流”的特點,會科學設計排水走向。
盡管多年以后,宗祠后面的海已經被填起來,并且蓋了房子,但龔潔說,原先海的形態(tài)還在,依靠自然排水系統(tǒng),宗祠內的雨水還是可以排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