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治理面臨三大挑戰(zhàn)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我國社會階層利益分化明顯加劇,群眾的利益訴求日趨多元化,尤其是網絡民意的出現(xiàn),對我國政府治理的傳統(tǒng)理念提出了全新挑戰(zhàn)。盡管政府治理體制正處于改革和不斷完善的階段,但在互聯(lián)網“放大鏡”作用下,政府治理思維與模式、政府職能轉變的滯后性愈發(fā)明顯。
——對治理協(xié)同性的挑戰(zhàn)。目前,政府部門的職能存在交叉和重疊,各部門根據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和數據,各自為政,猶如一個個“信息孤島”,難以進行跨區(qū)域、跨部門的協(xié)同治理,導致社會治理成本高、效率差,造成公共信息管理機制碎片化。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教授劉笑盈認為,碎片化的公共信息管理機制制約了數據活力,給政府工作效率的提升造成了巨大的阻力,直接導致了辦證難、審批難和“公章旅行”等問題出現(xiàn),甚至出現(xiàn)了各種“奇葩證明”,給政府形象造成了損害。
——對治理科學性的挑戰(zhàn)。政府部門在決策時,仍存在過度依賴固有經驗、特別是“慣例”的情況,缺乏在掌握數據乃至大數據基礎上的縝密分析。這種主觀化的“拍腦門”決策方式很容易導致決策缺乏科學性、系統(tǒng)性和全局性。
竹立家認為,現(xiàn)代社會治理要求政府決策跳出“按下葫蘆浮起瓢”的短線思維,跳出“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直線思維,而應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超前決策、系統(tǒng)決策。所以,政府部門可以依靠大數據及時掌握社會矛盾數據,充分發(fā)掘大數據在社會風險分析與預測中的巨大潛力,從“事后救火隊”變身為“事前預警機”。
——對治理多向度的挑戰(zhàn)。公民權利意識的崛起,意味著不再滿足于被動充當社會治理的“客體”,其通過網絡參政議政的意愿更加強烈。然而長期以來,政府治理體系中自上而下的單向度、指令化方式往往導致“好事辦不好、實事辦不實”。所以,政府應及時轉變思維,促進公民廣泛參與,協(xié)調各方利益,從單向度的管理轉為多向度的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