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家后
長不過魂縈夢牽 五里街
說起五里街,現在多指五里街鎮(zhèn),它是一個行政區(qū)劃。而往昔的五里街是一段商賈云集的繁華古街,是闖蕩四海的永春人魂縈夢牽的記憶。是的,已近百歲的它已經老了,老得齒牙松動,老得孤寂沉默,只有沿街的兩列騎樓依舊驕傲。
三角街
十字街
百年來,五里街承擔著周邊的德化、大田、永安、三明、尤溪、漳平的山貨與廈門、泉州、晉江等地海貨的交換重任。據悉,當時的山貨通過人工肩挑到五里街,再用木船運至泉州乃至海外去銷售;鹽、海產品、布匹等貨物通過“溪舟船”拉運五里街再轉挑到周邊內地出售。抗日戰(zhàn)爭期間,沿海遭受日本人封鎖,廈門和泉州不少機關、學校,內遷至永春、德化、大田。五里街一躍而為商業(yè)流通重鎮(zhèn),土特產、布匹批發(fā)商行應運而生,當時的中國、中央、交通、農民銀行及福建省銀行、集友銀行、永春縣銀行都在這里設立分支機構,貿易盛極一時。還有“華德布行”,專做布生意;“金飾店”,出售各式各樣的金銀裝飾品;還有雜貨店“福源號”、批發(fā)海產雜貨的“金全裕”,專營紗布的“可聯行”。
隨著這些生意往來,永春商人漸漸遍布世界各地,下南洋的尤其多。“‘無永不開市’(沒有永春人就開不了市)在馬來西亞各埠流傳很廣。”很多返鄉(xiāng)的南洋華僑這樣說。(記者 賴小玲 通訊員 梁白瑜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