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6月25日訊 一本賬本,藏著一個秀才的悲喜:寒窗十載,一心要考個秀才,在考試成績出來前,心神不寧,不時跑去州衙打聽;聽聞考中后,又歡欣鼓舞,還要手忙腳亂地上上下下打點。永春縣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林聯(lián)勇,最近淘得一本出自清末永春秀才的手抄賬本,記載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賬本封面(林聯(lián)勇供圖)
賬本記錄同一批考中狀元的名單
賬本記錄1887年永春25人考中秀才
前天,林聯(lián)勇介紹,整本賬本共有38頁,寫有文字的共20頁,已經有部分蛀損,封面上寫著兩行字,分別為“薄採其芹”和“光緒拾叁年歲次丁亥拾月吉日”。“光緒十三年即1887年,‘薄採其芹’語出《詩經》‘思樂泮水,薄采其芹’,古時學宮有泮水,入學則可采水中之芹以為菜,故稱入學為‘采芹’、‘入泮’,后世多用來指考中秀才。書頁里所記的也是一些開支流水賬,記數(shù)用的是中國古代常用的蘇州碼子,表示主人就借用‘薄採其芹’來說明這是他在考取秀才后記錄的賬本”。
“我們一般看到的賬本多是商號店家寫的,讀書人寫的比較少見。”林聯(lián)勇說,早前,他有見過私塾老師登記收取學生多少學費的賬本,但這種秀才登記的賬本倒是第一次見到。
據介紹,手抄本有兩頁記錄的是“同案名次”,其中“同案”是明清時期對同一年進學的秀才的稱呼,共記了從第二名到第二十五名的姓名、字號、年齡、籍貫,沒有記第一名。由此可以推測1887年永春25人考中秀才,而這本賬本的主人是第一名。
林聯(lián)勇表示,手抄本出自永春縣石鼓鎮(zhèn)桃場社區(qū)的一座古厝,經向原收藏者了解,賬本的主人姓顏,但具體名字有待進一步考證。其中內文第三名“顏寬,廣姪仁受”、第十二名“顏景泗,崑叔萬玉”、第十七名“顏良謀,案姪青受”,均稱“叔”或“姪”,可以印證主人姓顏信息。
考中秀才后逢年過節(jié)要給老師送禮
賬本記載支出事項(一般記作“去銀”),如“老師:舊年去銀三元,新年去銀四元,五月初六日去銀二元,十二月廿二日去銀五元,己年四月十九日去銀十二元,庚年正月間去銀四元,又六月間去銀二元。”其中,“五月初六”是端午節(jié)后第二天,“十二月廿二日”是舊歷年底。林聯(lián)勇表示,從中看出,主人在中秀才后會在逢年過節(jié)給老師送一下禮,體現(xiàn)尊師重教。同時,送禮還包括給“提調”、“正堂”、“茶房”、“鋪司”、“門吏”、“轎儀”、“買煙”等。
“看來讀書人也不好混。”林聯(lián)勇在微信中調侃道。他說,封建時代一個普通的讀書人,寒窗十載,一心要考個秀才,在考試成績出來前,心神不寧,跑去州衙打聽;考中秀才后,又歡欣鼓舞,還要手忙腳亂地上上下下去打點,可以說顏姓秀才的悲喜就藏在這賬本里了。
另外,林聯(lián)勇指出,這本手抄本比較難得的是,它還記了“丙申年葭月朔日再渡南洋諸親戚送禮名次”,可知此人至少兩次去過南洋,光緒丙申年(1896年)是第二次,他詳細記錄了親戚送的禮品,包括香餅、雞蛋、冰糖、冬瓜、柿果、茶心、神粬、茶餅,還有漆籃,側面反映了當時下南洋的風俗。(海都記者 李昌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