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業(yè)
施天扶沒有拿著這筆錢娶媳婦。望著晉江深滬外面那片海,他壓抑不住內心的澎湃。帶著這筆錢,他跟隨親戚漂洋過海來到菲律賓“淘金”。
一開始,他選擇進入一家紡織品貿易公司打工,熟悉了業(yè)務之后,他開始經(jīng)營自己的國際貿易。在那個年代,中國市場對布料的需求遠遠趕不上供應。他從韓國、日本采購滌綸、尼龍、坯布等紡織品,再運往廣東、福建等地的布料市場銷售。這種每天凌晨4點就要起床接貨、送貨的生活,一直持續(xù)了2年多,他收獲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1年,在外漂泊整10年,30歲的施天扶回到了晉江,創(chuàng)辦龍峰紡織。當時,中國的紡織品,相比日韓、歐洲退后了100年。泉州的紡織企業(yè),采購進口設備,培養(yǎng)人才,投入研發(fā),從零開始追趕。
跟隨泉州紡織產(chǎn)業(yè)大發(fā)展,施天扶的事業(yè)也開始大逆轉,他在菲律賓的貿易公司,反而成為出口紡織品的中轉站,在晉江生產(chǎn)的布料,開始運往越南、孟加拉國等多個國家,還真走了一遍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
轉型
泉州的紡織企業(yè),在改革開放之后,花了近30年時間趕超國際紡織品領先的國家。幾年前,施天扶前往日本、意大利等地的紡織廠考察,看到他們和晉江的工廠相比,能用更少的人工生產(chǎn)出質量更好的面料。“我們的生產(chǎn)設備、廠房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施天扶意識到了差距依然存在。
2010年,他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外的決定:轉型升級。這個決定的代價是,他必須重新建設國際水平的廠房,引進國外最先進的設備。這筆巨額的投入,讓一些同行瞠目結舌:他是個傻子。
4年之后,轉型投入的紅利開始顯現(xiàn)。1028臺進口紡織機,只需要200多個工人,1個工人可以同時照看100臺機器;人力減少了60%,效率卻提升50%。升級后的產(chǎn)品,讓挑剔的國際服裝大牌,開始將訂單轉移過來,產(chǎn)品遠銷菲律賓、俄羅斯、越南、孟加拉等20個國家。
“泉商需要一個更寬廣的平臺。新海上絲綢之路就是這樣一個平臺,特別是給福建的企業(yè)家?guī)砀嗬茫覀円プ∵@次機遇,努力將企業(yè)推往國際化。”施天扶說,紡織是自己一輩子的事業(yè),他有一個夢想,通過5~10年時間的努力,將龍峰做到國際領先的功能性新材料,在泉州打造一個擁有國際聲譽的紡織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