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wǎng)3月3日訊 西街,中山路,不陌生吧?
熟悉的地方,滿眼風(fēng)景。本期地名,我們特別邀請了泉州詩人、散文家蔡芳本,他筆下的西街,流淌著細(xì)碎生活的點滴,開元寺、古舊書店、家庭旅館,落筆溫柔。就像他提起的那句詩:再不來春風(fēng)就老了,我還年輕,很愛新鮮。
趁著好春光,撒野唱詩逛西街去吧。老泉州的美,浸在文字里溫柔,走在腳底下添了野勁兒。
中山路
西街
當(dāng)然還有中山路。蔡永懷先生細(xì)數(shù)記憶里“看僑光吃遠(yuǎn)芳”的熱鬧,有搖著車鈴送電影膠片的“跑片工”,有花生湯特別好吃的“冰廳”,更有看對眼后“進城”去中山南路約會的男男女女……
地名,何止是通訊地址里的那短短幾個字呢?本報“地名記憶 守望鄉(xiāng)愁”欄目長期征稿,4種聯(lián)系方式:電子版稿件發(fā)送至郵箱1501629725@;手寫版稿件文末留下聯(lián)系電話平郵寄送至:泉州市泉秀街恒祥大廈16樓海峽都市報編輯部;口述、推薦地名請撥海都熱線通95060;微信聯(lián)系請關(guān)注公眾號“花巷”。
過去談戀愛 看僑光吃遠(yuǎn)芳
東西雙古塔,南北一長街。泉州中山路從順濟橋到華僑新村全長約2.5公里,以騎樓建筑著稱。
我生于城南片區(qū),是土生土長的泉州人。南門百貨商店經(jīng)營幾千種物品,面闊三十多米,縱深幾十米,后面通五堡街,設(shè)立鞋帽各種專柜。記得小學(xué)時經(jīng)常到這里買鉛筆,語文用的四百格紙,削鉛筆用的小刀,過年時父母總要帶我到商店里挑選布匹裁新衣。
蔡永懷
南門百貨商店對面幾十米也有一個大商場,臨街四層,頂樓上有一個雄鷹展翅的塑像格外引人注目,我們稱之為“南國建成”百貨商店。“南國建成”始建于上世紀(jì)30年代,70年代改為“特殊供應(yīng)”商店,專營緊俏商品,憑外匯劵才能購買,主要銷售對象是華僑家屬:“三五”座鐘、“海鷗”照相機、“蝴蝶”縫紉機、“熊貓”收音機、“華生”電風(fēng)扇、“永久”“鳳凰”自行車……70年代末我家買了第一臺9寸黑白電視機,家里總是圍滿了人,熱播劇中人物“杜丘”“真由美”,至今忘不了。
過去吃喝玩樂的記憶,“看僑光、吃遠(yuǎn)芳”這句話概括了大半。
每有新影片放映,僑光電影院就擠滿了人。以前泉州影劇院、人民電影院和僑光電影院都用同一膠片放映,得有人在影院之間傳遞,那時候叫作“跑片工”。“跑片工”騎著自行車,人們一聽這鈴聲便會自動避讓。叔叔在僑光影院工作,據(jù)他介紹,當(dāng)時華僑農(nóng)場有些歸國青年,經(jīng)常到僑光影院看電影,因為囊中羞澀,便會把國外帶回的自行車、手表等時尚商品低價變賣。叔叔至今還保存著當(dāng)年買來的“三槍”自行車、“歐米伽”手表。
泉州中山路
我的親戚是晉江人,他們那時有一個不成文的習(xí)俗,男女“對看”成功后,男子就要帶女孩到“城內(nèi)”的中山南路,先到僑光電影院看一場電影,然后到“遠(yuǎn)芳”飯店吃幾個肉包,喝一碗肉羹湯,再到百貨商店買一塊絲巾、手帕作為定情物,據(jù)說這樣子的戀情成功率很高。
遠(yuǎn)芳飯店對面的“冰廳”是泉州最早制作冰淇淋的飲食店之一,花上一毛錢就能享用,里頭的花生湯特別好吃,湯是用大骨熬制而成。水門巷口的“福人頤”飯店推出一款新式快餐“干拌面”,廚師將堿水面條滾燙幾下,撈起瀝干配上芝麻醬、蔥花、青菜、小麻油和醋拌勻,香味撲鼻。泮宮門內(nèi)“鐵阿炒面”更是名噪一時,花上幾毛錢就可以吃上一碗配有蚵仔、五花肉、豬肝、蝦仁和豆芽的炒面。
80年代后期,順濟橋逐漸破損,興建了泉州大橋,晉江一帶市民改走泉州大橋直通溫陵路,碼頭外移,電視機不斷普及,去僑光看電影的人也越來越少了。(蔡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