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wǎng)1月5日訊 你可能知道泉州市區(qū)那條狀元街,那晉江安海的“狀元巷”,可有印象?
晉江安海,五里長橋喚安平,相伴古街名三里。三里街現(xiàn)在叫做中山路,中山北路114號旁有條小巷,寬2米、長26米,它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狀元巷。
現(xiàn)在的狀元巷,連塊地名標(biāo)志都沒有。它的得名,得從唐朝福建省第一位狀元徐晦說起。
1月2日,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徐氏委員會牽頭召開了“徐晦文化座談會”,說的正是狀元巷。徐晦晚年曾居住在安海,又因晚號“興勝”,狀元巷附近就被稱為“興勝境”,至今還被叫做“興勝社區(qū)”。
徐狀元巷的厝邊
57歲的徐茂通在狀元巷口支起柴火爐子,坐在小板凳上制作潤餅皮,已有數(shù)十年之久。
古早味的制作方式,伴著升騰的熱氣,讓小巷口充滿生活的氣息。女兒徐彩云說,從太公開始,他們就在這巷口制作包子、滿煎糕、油條、潤餅,現(xiàn)在父親的潤餅皮攤子是安海唯一一處,今年準(zhǔn)備申報(bào)晉江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徐茂通在狀元巷口支爐子做潤餅
見我們探訪,好幾位老厝邊熱情地圍上來,可是來看狀元巷?其實(shí)也有人稱呼“徐狀元巷”的,只不過居住在這里的只剩下兩三戶了。而徐姓人家,只有徐茂通一家。
曾居住在中山中路的徐峰說,他出生于上世紀(jì)60年代,小時候路過狀元巷,記得路面至少是現(xiàn)在的3倍寬。居民們紛紛蓋了新房,把巷子給占用了些。也依稀記得,一直到上世紀(jì)70年代末,巷口還有座石頭牌坊。至于上面寫了什么字,沒什么印象了,當(dāng)時也沒怎么留意。
你是從這遷出的嗎
晉江市文體新局工作人員徐維耕說,狀元巷離安海朱祠、石井書院的直線距離非常近。曾在狀元巷居住的,不止是徐晦,還有徐晦的叔父徐征。徐征也是唐朝狀元,是全國徐姓的第一位高中狀元者。他擔(dān)任安平主簿、晉江縣丞兼少監(jiān)之職,最后在安海去世。
現(xiàn)在安海黃墩有座徐王宮府廟,是泉州唯一一處“徐王爺”信仰的宮廟。徐氏后人說,臺灣也有從這里分香出去的徐王爺宮廟,是安海聯(lián)系臺灣的紐帶之一。
兩任徐狀元居住在這一帶,附近也被稱呼為徐狀元巷、徐厝、徐垅。徐維耕說,他家住在晉江華洲,包括石獅沙美頭、晉江東山、晉江朵蓮寺旁的新村等地徐姓,都是從這里遷出的。
徐晦語及詹必流涕
唐代貞元八年,泉州人歐陽詹與大詩人韓愈同登科舉“龍虎榜”,被稱為“閩文之祖”。徐晦中狀元,比歐陽詹晚了十年,兩人的出生地是隔壁村。徐晦和歐陽詹關(guān)系很好,甚至連為兒子取名,長子和次子的名字喚作“徐潘”和“徐湖”,都以歐陽詹老家命名。不少史書記載,徐晦“語及詹必流涕”。
泉州市區(qū)地方志學(xué)會理事許月才認(rèn)為,徐晦不同時期的名號可辨別他的居所。徐晦最早號“登瀛”,根據(jù)晉江檔案館編輯出版的《晉江行政區(qū)域演變稽考》綜述,登瀛是晉江古代的地名。徐晦自己已經(jīng)注解是晉江登瀛人氏。(海都記者 吳月芳 田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