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wǎng)11月5日訊 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jié)暨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jié)開幕在即,各國表演團也于昨日開始陸續(xù)抵達泉州。海絲沿線國家的藝術表演,會有怎樣的異域風情?各國表演團,將為開幕式帶來什么節(jié)目?海都記者第一時間前去探營,為大家來個精彩劇透。
越南表演團,一家三口都來了
越南:上演少數(shù)民族竹樂風情
開幕式上,越南新活力竹樂團將用三分鐘,呈現(xiàn)越南西原地區(qū)的民族風。昨天下午,新活力竹樂團創(chuàng)始人童光榮抵達泉州,向海都記者介紹了越南竹樂,還有他與中國割不斷的緣分。
開幕式3分鐘 竹樂器當主角
竹子在越南隨處可見,和越南人的生活有密切關系。越南有許多樂器用竹子制作,已成為其民族樂器的代表。
童光榮說,竹樂器在越南雖然常見,但并不意味著制作很隨意。制作一件樂器往往要用一個多月的時間,使用特殊刀具,而且要看天氣是否適合。比如冬天做琴,夏天調音,一邊制作一邊保養(yǎng)。
開幕式上,他們的節(jié)目時長約3分鐘,曲名《西原感觸》。西原位于越南中部地區(qū),樂曲將表現(xiàn)越南少數(shù)民族竹樂表演的風情。9位演員將穿著西原地區(qū)民族服裝,輪番登臺演奏,曲調歡快有活力。
和童光榮一起到訪的,還有他的太太和寶寶。太太莫雙雙是地道的湖南妹子,曾學習作曲和鋼琴,這次也將同臺演出。湊巧的是,小寶寶今天將在泉州迎來一周歲生日。童光榮說,孩子還小,一開始還很猶豫,但大使館一再邀請,團員們也很希望來泉州看看,所以就來了。“以前聽過泉州的大名,但不是很熟悉,希望這次有時間好好了解一下泉州。”
9年學習生涯 成就“中國通”
童光榮,這個名字聽起來挺“中國”。的確,這位三十出頭的小伙子,從2004年開始,就與中國結下了解不開的緣分。
他出生于越南的音樂世家,父親是越南國家歌舞劇團退休演奏家,還是制作竹樂器的高手,國內外許多買家都要排隊買他制作的樂器。母親是越南國家音樂學院的古箏教師,學生中有一大撥十來歲的孩子。他們有個家庭樂隊,名叫“綠竹”,一家老小經(jīng)常湊在一起演奏。
童光榮后來進入越南國家音樂學院學習,因成績優(yōu)秀,被公派到中國留學。2004年他進入上海音樂學院學指揮,開始了在中國長達9年的學習生涯。“第一年學漢語,五年完成本科學習,后來拿了獎學金,得以繼續(xù)讀研究生。”童光榮笑言,他流利的普通話,就是在中國學習的成果之一,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地道的中國人。
2013年從上海音樂學院畢業(yè)后,童光榮進入越南國家歌劇院工作。在擔任樂隊指揮的同時,還繼承父親的竹樂器制作手藝。當年11月,他組建了新活力竹樂團。樂團成員大都是母親的學生,年紀在13歲到22歲之間。年輕人有表現(xiàn)音樂的欲望,又有活力,所以樂隊取名“新活力”。
菲律賓:國家級舞蹈團來助興
菲律賓有著和東南亞馬來群島其他國家相似的馬來音樂文化,并受到阿拉伯、印度和中國、西班牙等音樂風格的影響。多元文化交織下,菲律賓代表團將為亞洲藝術節(jié)帶來怎樣的精彩節(jié)目呢?
菲律賓表演團接受海都記者采訪
舞蹈團名字 源于本國節(jié)日
這次菲律賓方面到泉州演出的,是巴楊尼漢舞蹈團。“巴楊尼漢”是菲律賓的一個節(jié)日,為了紀念保衛(wèi)國家的英雄。在巴楊尼漢節(jié)日里,當?shù)孛癖姇d歌載舞,也會邀請很多國家的藝術團前去表演。
巴楊尼漢舞蹈團是國家級的專業(yè)民族藝術團,在菲律賓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它還是中菲建交之初,第一支來到中國演出的菲律賓舞蹈團。
根據(jù)泉州市文廣新局提供的資料,巴楊尼漢舞蹈團研究和保護菲律賓音樂、舞蹈、服飾,以及民俗等藝術形式,并把這些經(jīng)過重組和加強的本土文化,改變成符合現(xiàn)代人審美需求的表演。迄今已經(jīng)在全球五大洲、66個國家和700多個城市進行過表演。
竹竿等道具空運而來
昨天傍晚,巴楊尼漢舞蹈團的15位演職人員抵達泉州。演員們搬運大包小包行李的同時,海都記者還留意到其中有一捆是仔細包扎的竹竿。
表演藝術家李昂娜(音譯)介紹,這次他們將在開幕式上表演菲律賓南部兩個部落風格的舞蹈,體現(xiàn)菲律賓的部落文化,時長3分鐘,演員會穿著民族服裝,還會使用到這些專門從菲律賓空運來的竹竿。
原來,菲律賓的竹竿舞因為受多元文化影響,還細分成“西班牙版”、“日本版”等多個版本。舞蹈團曾到南京、廣州、廈門等地演出,目的是推進中國游客到菲律賓觀光旅游。他們還會根據(jù)演出地點的不同,調整演出細節(jié)。為菲律賓巴楊尼漢舞蹈團擔任翻譯的,是來自華僑大學的志愿者王溢馨,她的漢語和菲律賓語都很流利。王溢馨8歲時離開廈門,和父母僑居菲律賓。在菲律賓讀完小學和中學,又回到中國上大學。如今她是華僑大學國際貿易專業(yè)的大四學生。和其他同學相比,課余時間稍微多一些,就報名來當亞藝節(jié)的志愿者。(海都記者 吳月芳 田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