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語文靠日常積累背古詩要因材施教
劉曉梅泉州市實驗小學高級教師
劉曉梅從事小學語文教育近30年的教學過程中,經歷多種版本的語文教材,“這么多種的教材中,對學生古典詩詞的積累都很重視。”她稱,有的在一年級時,課本的古代詩詞達到100多首,“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像我們學校,對這方面還是比較重視的。”同時,她還表示,這幾年來小學語文教材一直在改革,對古詩詞數量的選用“有減無增”,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和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愛好特點,因材施教,“對古典文化有興趣的,可以多教一些;反之,則有所減少,而不能千篇一律”。
從小熏陶傳統文化有助今后學生寫作
陳順珍泉州市第三實驗小學教科室主任
對于上海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將古代詩詞全部刪除的做法,陳順珍認為,對于孩子今后語言文字的培養(yǎng)有一定影響。假如一年級語文直接過濾古代詩詞的話,到了高年級也應該有所恢復。
新一年該校根據實際情況,一年級語文課本選取了北師大版本。她稱,這個版本的語文課本對古代詩詞還比較重視。盡管讓低年級的學生接觸這些古詩詞,對詩句意境的理解、消化,由于年紀較小等原因,可能還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是,通過對這些古典文化精華的誦讀認知,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傳統情操,另一方面古詩詞在語感的營造,優(yōu)美的音節(jié)韻律,通過日常的誦讀,也可以讓學生從小得到傳統熏陶,對今后的寫作有很大的幫助”。
◆專家學者
古詩詞是文學高峰全部刪除過于輕率
陳瑞統中國作協會員、泉州市文聯副主席
“全部刪除過于輕率,實在想不出站得住腳的理由。”對于上海市一年級語文課本刪除古詩詞的做法,陳瑞統覺得無法理解。他認為,此舉若是為學生減負,可以適當增減,但不應全部刪除。
陳瑞統說,中國古典詩詞不但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明珠,也是世界文學的一座高峰。古詩詞語言精練、優(yōu)美,對讀者情操和修養(yǎng)的提升都有幫助。少年兒童學古詩詞,不但可以從小受到熏陶,從中體會到意境美、語言美,還能從中學到優(yōu)秀傳統美德。例如李白的《靜夜思》,可以培養(yǎng)孩子從小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孩子在每個階段,就應該讀不一樣的古詩詞,等到長大一點再學,效果不一定好。”陳瑞統說。
教材刪除古典詩詞也是一種全新嘗試
王建設華僑大學文學院教授
“上海小學一年級教材的這種做法,可能出于某種考慮,不能一概而論。”他稱,目前全國小學語文教材有不少版本,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作為教育改革試點,根據各自需求,新編不少教材,“上海今年全面取消古詩詞的做法,改革力度不小”。
他說,古代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歷經千百年,流傳至今,“這些東西,從藝術特色、語言風格等角度上,深淺不一。”作為一年級學生的啟蒙教材,讓小孩直接背誦,對詩詞蘊涵的語言意境、創(chuàng)作背景,他們根本無法理解。此外,作為城市的孩子,家長重視培養(yǎng),大多數從學講話起,已讓孩子背誦唐宋詩詞,“這樣一來,家庭的教育會與學校的培養(yǎng),存在重復問題”。
他認為,對于一種語言文字的認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小孩子學習語言,從古詩入手,我以為有點偏難了”。他建議,學校、家庭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讓孩子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因此上海的這種做法,不見得是一種不好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