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為東山澳角漁港鍍上金邊,漁船在轟鳴聲中陸續(xù)歸港。甲板上,帶魚銀光閃爍,黃魚金鱗耀眼,石斑魚活蹦亂跳,漁民古銅色的臂膀熟練地傳遞漁獲,汗水與海風的氣息融在一起。
這是8月16日開漁后,首批載著“第一口鮮”返港的漁船。“休漁兩個多月,訂單積壓不少,這次專攻近海,就為搶鮮上市!”曾是澳角村老漁民的沈舜民,雖已轉做電商,言談間仍透出“討海人”的干練。
8月17日,澳角村鮑魚苗養(yǎng)殖戶陳澤賢與妻子在察看230口養(yǎng)殖池鮑魚苗生長情況。今年,養(yǎng)殖場賣出1000多萬粒鮑魚苗,凈利潤80萬元左右。
天光云影,海天一色。澳角村坐落于東山島東南端,三面環(huán)海,素有“行走于大海的村莊”之譽。從高空俯瞰,兩灣新月形海灘劃出優(yōu)美的“X”形,與碧海藍天相映。
時光退回改革開放初期,當時,澳角村由于沒有大漁港,大船靠不了岸、漁獲保不了鮮、出海跑不了遠,漁民們只能“望洋興嘆”,靠“討小海”生活。
8月16日,東山縣澳角村國家漁港的近百艘漁船駛離港口開啟捕魚季,開漁節(jié)吸引了眾多游客。
鄉(xiāng)村振興館里,漁船模型一字排開,靜述著耕海逐浪的歲月。“60年代竹排、70年代大橈、80年代排船、90年代木拖網,如今是大鋼船。”澳角村村支書林華忠介紹說。
澳角人抓住機遇,自建漁港、更新船只,更開創(chuàng)“五海”產業(yè)——海洋捕撈、海水養(yǎng)殖、海產品加工、海景民宿與海鮮電商協同發(fā)展。如今全村擁有110艘大馬力鋼船、38家加工企業(yè)、110余家海鮮電商和40多家民宿,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萬元。“漁獲滿艙讓澳角村民從‘討小海’溫飽到‘討大海’致富,村民家里有別墅、城里有套房、出門有小車、銀行有存款。”林華忠說。
澳角的變遷,正是福建第二大島東山島“向海謀共富”的縮影。
走進東山縣海翔智谷電商產業(yè)園,“叮咚”訂單聲此起彼伏,客服指尖飛快回應咨詢;主播熱情展示剛到的海鮮:“看這只紅鱘,膏滿肉厚,現捕現發(fā)!”螃蟹張牙舞爪,評論區(qū)秒回:“已下單!”“快上鏈接!”海鮮香氣中,“東山海鮮”的名號越傳越遠。
作為福建省重要的“藍色糧倉”,2024年,東山縣水產品總產量達49.11萬噸,規(guī)模以上水產品加工企業(yè)產值高達141億元,水產品出口額穩(wěn)居全國縣級前列。
靠著“一條魚、兩粒砂”的海洋資源,東山縣的海洋水產、玻璃及新材料、沙灘生態(tài)旅游三大產業(yè),如同三艘大船向海而行。由三艘“產業(yè)大船”牽引同行的,還有61只村集體“小船”——目前,東山全縣61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超20萬元。
為推動鄉(xiāng)村全面振興,東山縣著力發(fā)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鄉(xiāng)宿、鄉(xiāng)游、鄉(xiāng)購項目遍地開花。
東山島最南端的岐下村擁有“魚骨沙洲”的海上奇觀。“90后”村民陳林鋒為游客提供出海、捕撈、泡茶、垂釣、海上餐廳等沉浸式體驗服務,帶動千戶村民吃上了“旅游飯”,從經營海鮮大排檔到網紅民宿,從乘船載客到海上釣魚休閑平臺……
東部濱海旅游帶,國際風箏沖浪節(jié)、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游節(jié)、開漁節(jié)、山海藝術節(jié)等一系列文旅融合活動輪番上演,讓岸上的民房變身民宿、酒吧、咖啡店、大排檔等。短短幾年間,東山縣民宿數量呈幾何式增長,目前已有964家,品質也逐漸提升。2024年,全縣接待游客突破千萬人次,旅游收入超120億元。
與此同時,東山堅持“一島一城市、一島一景區(qū)”的理念,把城鄉(xiāng)、陸海統籌起來,建設綠化、交通、供水、治污、環(huán)衛(wèi)“五張網”,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村村通自來水、鎮(zhèn)鎮(zhèn)通天然氣”,公共服務“同網同質同價”,讓農村和城里享受一樣的配套。
“天藍水碧海灣美,沙白林綠島礁奇”,俯瞰東山島,74個衛(wèi)星島礁如綠寶石般環(huán)繞,171公里海岸線上五大海灣串聯成珠。從傳統漁業(yè)到現代海洋牧場,從硅砂開采到新能源產業(yè),從靠海吃海到漁旅融合再到共美共享共富——這座“蝶島”正在碧海藍天間展翅,飛出一條全域振興新路徑。
游慶輝/圖 蕭鎮(zhèn)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