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一則關于天鵝座被昵稱為“塔比星”的恒星亮度變化的新聞,點燃了大眾對于外星文明的熱情和期望。為什么要說“又”呢?因為這顆距離我們1480光年的恒星已經是第二次進入外星人搜索活動的視野了。
2015年9月,美國耶魯大學天文學系研究團隊公布的一篇論文指出,自2011年開普勒太空望遠鏡開始工作以來,這顆編號KIC 8462852的恒星就被記錄到亮度呈周期性不規(guī)則變化,變暗幅度高達15%至22%。在排除掉所有的觀測誤差和設備故障的可能之后,現(xiàn)有理論無法完美解釋這一現(xiàn)象。對此,最大膽的猜測是,這種亮度變化很可能表明塔比星周圍存在一個外星文明建造的戴森球結構,甚至,我們正在目睹該結構在距今1500年前的建造過程。而今年5月的最新觀測,再次驗證了這一變化,重新將這個疑似戴森球結構引入了大眾的視野。
“戴森球”被科學家描述為圍繞恒星的硬殼,可能是巨型的球狀太陽能電池板。圖為“戴森球”的假想圖。(英國《每日郵報》網站)
文明等級
所謂“戴森球”,是美國數(shù)學家和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在1959年提出的一種想象裝置,它是先進文明為了高效利用恒星能量而圍繞恒星建造的收集恒星能量的裝置,它會遮擋恒星的亮度,最大可以覆蓋整個恒星。在戴森球的構想提出之后不久,蘇聯(lián)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肖夫于1964年,以“掌控利用能源和資源的能力”為標準,把潛在的文明分為三種類型或者說是三個等級,提出了所謂的“卡爾達肖夫文明指數(shù)”。
卡爾達肖夫Ⅰ型或稱1級文明能夠全部掌控利用自己行星的能源,可以在本恒星系內遷徙定居。人類目前僅為0.7級左右,尚未達到此級??栠_肖夫Ⅱ型或稱2級文明能夠掌控利用所在恒星系的全部能源,可以建造戴森球,實現(xiàn)亞光速恒星際旅行,甚至是超光速跨星系旅行。而卡爾達肖夫Ⅲ型或稱3級文明則可掌控利用所在銀河系的全部能源,足跡遍及宇宙,對于我們來說是神明一般的存在。在卡爾達肖夫的三個級別之上,又有人增加了掌控星系群的IV型或稱4級文明,以及掌控所在宇宙的V型或稱5級文明。后三個級別,以人類目前的手段,完全觀測不到絲毫的存在跡象。而這一點,卻未必能證明其不存在,恐怕更大的可能是,它們對于人類來說已經完全處于不可想象的領域,只能暫且存而不論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xiàn)泉州在補齊養(yǎng)老事業(yè)短板,提升養(yǎng)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