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粽子賣9999元、鮑魚、松露等純進口食材……日前,作為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食品的主角,山西太原一家高檔飯店推出的一款天價粽,據(jù)悉,目前這款天價粽已預訂出15個,預訂者多為私營企業(yè)主。天價粽甫一上市,就引發(fā)各界關注和爭議一個粽子,憑啥賣萬元?誰又能吃得起?天價粽子現(xiàn)身太原,是炒作,還是物有所值?(6月11日人民網(wǎng))
端午佳節(jié),粽葉飄香。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葉,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習俗,更是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粽葉做皮,糯米作餡,一家人在一起包粽子,其樂融融,感受著中華文化的魅力,這才是吃粽子的真正意義之所在。然而,當一個粽子賣出了萬元的天價,原材料由普通的糯米替之為進口鮑魚、松露之時,這樣的粽子還能稱之為粽子嗎?而這樣的粽子誰又能吃得起呢?過節(jié)吃這樣的粽子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味道呢?
據(jù)說,天價粽子預定者不在少數(shù),僅節(jié)前就已經預訂15個,而且多為私營業(yè)主。誠然,私營業(yè)主購買“天價粽”乃是自掏腰包,不用擔心他人舉報,也不用擔心紀檢部門審查。然而,這樣就能夠吃得心安理得,吃得理直氣壯嗎?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勤勞節(jié)儉的傳統(tǒng)美德,私營業(yè)主的金錢,也是靠一分一角積攢而來,花萬元買一個粽子,這是否是一種敗家行為呢?這樣的“天價粽子”,吃者哪里是吃粽子,吃的不過是金錢罷了,用民眾通俗的話講,也就是有錢燒得。在吃者看來,吃“天價粽子”或許是一種身份的象征,但是,在普通民眾看來,這卻是一種世俗的顯擺,是一種嚴重的鋪張浪費,而與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更是格格不入,特別是在中共中央大力倡導節(jié)儉的風頭上,“天價粽子”更顯其庸俗之至,吃者自娛自樂之時,得來的將是公眾的斥責與唾罵。
當然,我們并不能排除另外一種可能,即天價粽子的買者未必就是吃者。畢竟萬元的粽子,除非是身價過億的大富翁,普通的私營企業(yè)主吃起來還是有些心虛的。或許,“天價粽子”的購買者,另有一番意圖,諸如以此作為禮物贈予他人,作為聯(lián)絡感情的紐帶與媒介。而其間,并不能排除,一些商人為了尋求某些經濟利益,以“天價粽子”滿足某些官員的“食欲”,通過賄賂官員之口,換來官員手下的簽批。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么,“天價粽子”所隱藏的權錢交易的腐敗因素,昭然若揭。而這更應當是堅決制止與打擊的對象,相關部門更應該關注“天價粽子”到底入了誰的“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