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淮北市部分機關事業(yè)單位以植樹造林、造福民生的名義,發(fā)出資金募集令,變相搞強制捐款,當?shù)馗刹咳罕妼Υ俗h論紛紛。當?shù)刂槿耸肯蛴浾呓榻B說,今年10月,淮北市政府與安徽省政府簽訂目標責任書,力爭到2016年新增森林面積30萬畝,建成省級森林城市。(12月10日《中國青年報》)
從樹苗開始,到長成材,不同的樹種需要的時間差別很大。但是,即便是再速生的樹種,只要不是經(jīng)濟林木,大概也需要十年八年的時間。當然,如果追求的不是成材,而是成為一片樹林,其所用的時間或許可以少一些,但也至少應該用五六年吧。如此看來,今年10月份才簽訂目標責任書,2016年就要達到新增森林面積30萬畝的目標,只有短短的4年時間,任務不可謂不重,時間不可謂不緊迫。
種樹就要花錢,可是當?shù)卣嗔恳幌伦约旱腻X包,卻發(fā)現(xiàn)沒有那么多的錢,于是乎,“募捐”便成了最快捷的籌錢方式。有多大的肚子,就吃多大的饅頭,不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事,這叫有自知之明。但是,或許當?shù)毓賳T們不缺自知之明,卻不肯做誰都明白應該怎么做的事,恐怕另有原因。
很多地方的諸多項目,其期限往往不是三年就是五年,很少有十年、八年的。這樣的期限,有多少是經(jīng)過科學計算的?為什么一定是三年,而不是三年半,為什么一定是五年,而不是五年零三個月?實際上,時間里邊大有玄機。要知道,相應的項目未必能在三五年內(nèi)就見到成效,但官員們的任期卻大都在五年之內(nèi),如果三五年內(nèi)做不出“政績”,讓他們靠什么升遷?為了升遷,管他什么科學不科學,管他能不能長期見成效,只要短期能看到效果就行。
一個更關鍵的問題在于,如果為了在短時間內(nèi)湊夠數(shù)量,而不想從種樹苗開始下“十年樹木”的功夫,有關部門就很有可能會花錢去購買已經(jīng)長成一定規(guī)模的樹木,將其移植過來充數(shù)。這樣的結果當然是當?shù)卦黾恿松置娣e,但樹從一個地方移到另一個地方,整體而言,卻只是某棵樹、某批樹位置的變化,在整體的森林覆蓋率上卻沒有任何變化。
政績沖動,必然造就急功近利。而急功近利的情緒之下,所有的問題都需要在短期內(nèi)解決,資金籌集不到位,那就號召大家捐款,人多力量大,人多籌錢也快;被募捐者捐款的動力不足,那就把捐款跟評優(yōu)、升職之類的事情掛上鉤,看他敢不敢不捐,于是乎,在這種情況下,出現(xiàn)強制捐款或變相強制捐款的現(xiàn)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只可惜,這種強行募捐得來的錢,能不能建成所謂的“省級森林城市”是一回事,即便建成了,被強捐過的人們生活在這樣的一座城市里,能過得舒心嗎?當然,領導們有了政績,也就有了升遷的資本,可是,當他們靠著大家的捐款升遷而去之時,就一點不覺得愧疚嗎?他們真的應該因此而升遷嗎?如果真的“應該”,那么,這樣的升遷機制是否存在問題呢?(作者張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