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2010年接見菲總統(tǒng)“和平特使”
菲律賓公務船槍擊臺灣漁船致一船員喪生,引發(fā)兩岸群情激憤,馬“政府”的應對連日來成為輿論關注焦點。5月11日深夜,臺當局對菲律賓下72小時“通牒”,提出數(shù)點要求,稱菲方若未在期限內(nèi)正面回應,將采取凍結菲勞申請、召回臺“駐菲代表”及要求菲“駐臺代表”返回菲律賓等強硬舉措。此言一出,得到島內(nèi)外輿論一致支持,也讓往日以“友邦”互稱的臺菲雙方關系驟然冰凍。
22個協(xié)定鑄就“友邦”關系面對手無寸鐵的臺灣漁民,菲律賓可謂心黑手狠。然而這樣一個蠻橫無理的國家,長期以來都與臺灣互稱“友邦”。就在此次漁船遭襲事件發(fā)生之前不到一個月,臺菲雙方還剛在臺北正式簽署了“臺菲刑事司法互助協(xié)定”。這是臺菲雙方簽署的第22個協(xié)定,前面21個協(xié)定還包括“關務互助協(xié)定”、“投資促進與保護協(xié)定”、“勞工直接聘雇備忘錄”、“臺菲健保合作備忘錄”等。馬英九2012年3月會見菲律賓前總統(tǒng)拉莫斯時,曾將臺菲關系的“進展”視為自己推行“活路外交”的重要成果。
這20余個雙邊協(xié)定,折射的是臺菲雙方自1975年以來的密切關系。1975年6月9日,菲律賓與臺“斷交”后,臺灣隨即在菲設立“太平洋經(jīng)濟文化中心駐馬尼拉辦事處”,菲律賓次年也在臺設立“亞洲交易中心”。1989年,臺菲雙方同意更改派駐對方機構名稱,臺駐菲機構稱“駐菲律賓臺北經(jīng)濟文化辦事處”,菲駐臺機構則稱“馬尼拉經(jīng)濟文化辦事處”。知名學者江素惠曾在文章中寫道,“馬尼拉經(jīng)濟文化辦事處”直接隸屬菲律賓總統(tǒng)府,層級相當高;而臺“駐菲代表”必要時也可以隨時直接請見菲律賓總統(tǒng)。在此密切“友邦”關系之下,臺菲關系在實質(zhì)層面得到持續(xù)推動,2012年菲律賓成為臺灣第7大出口貿(mào)易伙伴,臺對菲投資總金額也超過20億美元。
臺時?!巴短摇眳s不見菲“報李”
對于菲律賓這個“友邦”,臺灣不僅在政治經(jīng)濟層面與其關系匪淺,在經(jīng)濟文化領域也時常資助。臺“外交部”的“臺灣獎學金”及“教育部”的“華語文學獎金”每年都提供菲律賓學生學習機會,菲律賓學生甚至能得到臺灣的碩士、博士學位。另外臺“國科會”也每年提供獎學金給菲律賓科技部選送學生,支持其赴臺受訓。除了文教領域外,臺菲城市交流也相當頻密。就在此次槍擊漁船事件發(fā)生前,臺北市還剛打算捐贈兩輛救護車給菲律賓。無怪乎槍擊消息一出,郝龍斌反應激烈,嚴厲譴責暴行。
事實上,臺菲近年來時常在“外交”領域發(fā)生齟齬。對于臺灣這個“友邦”的“投桃”,菲律賓似乎并不見“報李”。馬英九任內(nèi)以爭取到他國對臺“免簽”為重要政績,甚至2012年“大選”的競選宣傳片,也強力主打“免簽”主題。不過在“免簽”這個問題上,菲律賓似乎沒打算給臺灣方便。2012年6月,菲駐臺機構網(wǎng)站就刊登了一篇報道,引述菲駐臺機構官員說法,聲稱菲“已正式拒絕給臺灣免簽待遇”,理由是“以免讓臺灣的毒品和走私集團到菲律賓”。消息傳出,臺資深“外交官”痛批菲律賓“欺人太甚”。時至今日,菲律賓對臺“免簽”一直沒有進展。
菲律賓心黑手狠巴士海峽血淚多如果說“免簽”等問題,菲律賓只不過沒有對臺灣這個“友邦”投桃報李,那么歷年來菲律賓在巴士海峽針對臺漁船的多起扣押、襲擊事件,完全就是心黑手狠、背后插刀。臺菲兩地隔著巴士海峽,相距不過240海里,存在所謂“重疊經(jīng)濟海域”。臺灣漁船到這個海域進行捕魚作業(yè),時常要面臨被菲律賓官方船只攻擊的危險。被驅(qū)趕算輕的,被扣押也不少見,開槍射擊致死漁民也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10年來,被菲律賓扣押的臺灣漁船先后就有“志滿群66號”、“金升達號”、“升漁豐號”、“全結群號”及“金慧號”等10多艘。特別2006年1月,臺東籍漁船“滿春德號”也曾遭遇菲律賓水警開槍射擊,船長陳安老不幸中彈身亡。
臺漁民在巴士海峽捕魚時遭遇菲方驅(qū)趕、扣押、射擊,10多年來可謂血淚斑斑。然而臺當局面對這個翻臉不認人的“友邦”,始終強硬不起來,面對菲方將肇事船只歸為“不明船只”的行徑,臺方也無所作為,事件經(jīng)常不了了之。此次漁船遭襲,菲律賓總統(tǒng)府竟還表示“希望槍擊事件不影響菲臺經(jīng)濟關系”,可見往日臺當局的作為有多軟弱可欺。臺民間壓抑已久的怨氣,這一次終于噴出熊熊怒火,如果馬“政府”不能給臺灣社會一個滿意交代,遭遇急凍的“臺菲關系”置身民意的冰河,要想“退冰”想必不易。
記者觀察“臺菲漁業(yè)協(xié)定”是解藥嗎?
事實上,臺菲長期以來保持著頗為密切的關系,雖然菲律賓在南海數(shù)次扣押臺灣漁船、槍殺臺灣漁民,但臺當局每每自弱于人不了了之。同為美國尋求亞太新平衡的重要“盟友”,這次馬英九雷霆一怒,遭遇“急凍”的臺菲關系走向如何,將是一個值得留意的觀察點。
此次槍擊漁船事件,往小里說是菲律賓蠻橫無禮;往大里說,經(jīng)濟利益當前,菲律賓勢必要與臺灣在巴士海峽進行爭奪。馬“政府”著眼于此,在向菲律賓提出的四項“嚴正要求”中,盡速啟動“臺菲漁業(yè)協(xié)議”可謂影響最為深遠的一項。不少評論認為,馬英九嘗到了“臺日漁業(yè)協(xié)定”的甜頭,因此想要在南方海域如法炮制,一舉解決臺菲在漁權問題上的沖突根源。
不過,面對菲律賓這個不怎么講道理的“友邦”,馬“政府”會得到怎樣的答復可還不好說。既然菲律賓對給臺“免簽”待遇都不怎么上心,想要像臺日之間那樣“溫情脈脈”地達成漁業(yè)協(xié)定,恐怕很考驗臺當局的“外交”智慧。畢竟菲律賓“志不在小”,背后還影影綽綽站著美國。臺灣頗有人覺得與菲律賓相比,臺美之間的“友誼”更為深厚,不過美國人對這次事件的反應,顯然不是這么一回事。其實,比起與菲律賓周旋,尋求不靠譜的“漁業(yè)協(xié)定”,臺灣主流民意已經(jīng)給出了解決臺菲漁權沖突的“解藥”。高達69%的民意支持兩岸聯(lián)手對付菲律賓的聲音,還不能說明問題嗎?(海峽導報記者 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