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wǎng)3月25日訊在普通話中,“不”字一直是否定的意思,可在莆仙方言中卻有截然不同的意思。學(xué)者稱,莆仙方言作為古漢語的活化石,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的語法和詞匯,“不”字作為語首助詞,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90后的王小姐常聽長輩們用方言說“不”字,但表達的意思卻和她理解的不同,這讓她很費解。王小姐說,常常有人問起爺爺,“你要來老年會了嗎?”爺爺就會說:“我不去了,不去了。”她每次聽到就以為是不去的意思,可爺爺卻急匆匆地離開。“我一問才知道,爺爺回答的是‘我要去’的意思,而且有‘在路上快到了’的含義。”
記者了解到,古漢語有語末助詞,也有語首助詞。其中,語末助詞大家都比較熟悉,如常用的“乎、也、哉”等字。然而,語首助詞相對少見,像“夫、惟、于、不”等字。
對莆仙方言頗有研究的莆田老者王琛認為,語首助詞中,以“不”字為首的助詞,往往令現(xiàn)在的人難以理解。“不”字現(xiàn)在只做否定詞使用,古人卻不一樣。
詩經(jīng)《大雅》中:“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意思不是不要思念自己的先祖,而是說“難道你不思念自己的先祖嗎?如果思念,就要將他們的品德修養(yǎng),發(fā)揚光大”。莆仙方言口語說:“這個人‘無’高‘無’大。”是說這個人很高很大,就是運用這一古漢語語法。
王琛表示,古漢語運用“不”、“無”為語首助詞的語法,現(xiàn)在還大量存在莆仙方言中。莆仙人到市場買到中意而廉價的商品,說“不好不便宜”,不是在埋怨商場,而是在表達自己買到的東西很好很便宜。以“不”字為語首助詞,是莆仙方言中一個特色,它的源頭很古老,所以現(xiàn)在很多人不了解。(海都記者 陳小芳 李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