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nóng)歷七月初九,在莆仙民間,正處于七月半頭(一般指農(nóng)歷七月初一至十六),這期間,莆田家家戶戶會制作“金粿”和“寶糕”(音譯),這是中元節(jié)最主要的節(jié)日食品。農(nóng)歷七月十五為主祭日,也稱“祭公媽”,這一天,全家齊聚一堂,共祭祖先。海都記者昨日了解到,在這期間,莆田民間還有眾多禁忌,如父母健在,出嫁女兒及其女婿禁忌到娘家探親,家里有老人的人家,不喜歡親戚、朋友在“七月半”里串門等。
中元節(jié)時,莆田家家戶戶都會制作“金粿”
不少人還會將做好的“金粿”、“寶糕”拿到市場上去賣
家家戶戶制“金粿”七月十六結(jié)束
莆仙中元節(jié)前,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一十二,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用糯米磨漿加“金水”蒸成的粿,因為蒸出來的粿,顏色金黃,所以稱這種食物為“金粿”。家住南郊社區(qū)的陳女士家已經(jīng)做好了“金粿”,她告訴記者,所謂“金水”實際上是用干稻草、干黃豆枝葉燒成灰,沖水過濾后形成含堿的水。此外,家里還制作“寶糕”,以冬米舂細(xì)、過篩、拌上白糖,放置模具上壓實后,置于蒸籠中蒸制而成。
“金粿”和“寶糕”除了是節(jié)日主要食品,也是主要祭品。陳女士介紹,農(nóng)歷七月十五為主祭日,也稱“祭公媽”,這一天,全家齊聚一堂,共祭祖先。莆田民俗專家介紹,因為天氣炎熱,莆仙百姓俗稱“公媽熱”。中元節(jié)晚上,莆仙有的寺廟還舉行普度和盂蘭會;在沿海地區(qū),民間也有用白紙折成各種花朵、船只,在中間點(diǎn)上蠟燭放漂水上的“放水燈”風(fēng)俗用以寄托哀思。農(nóng)歷七月十六,各家舉行“送公媽”祭祀,莆仙七月半也到此結(jié)束。
家里有老人的 不歡迎親戚、朋友串門
在《莆田文史資料》中,記載了莆仙七月半習(xí)俗。“莆俗出嫁女子,其父母已歿或一人先歿,出嫁女子必須送禮于娘家,謂之‘送紙’,第一次送紙謂之送‘頭年紙’。如果父母健在,出嫁女兒及其女婿禁忌到娘家探親。所以入境而問俗,不要讓親人造成尷尬的境地。‘送紙’之例至出嫁女兒逝世為止,最多至外孫一世為止,并非代代相傳,但祭業(yè)指定為送紙之用者,雖歷久亦送。”
在莆仙民間,有七月半頭(一般是指農(nóng)歷七月初一至十六)的說法,逢單日特別在七月初七這一天,如果娘家父母等老人健在,出嫁女兒及女婿一般禁忌到娘家探親。家里有老人的,人們一般不歡迎親戚、朋友在七月半期間突兀串門。
另外,在吃飯的時候,也忌諱把兩根筷子插在飯中央,這樣的做法好比香插在香爐上,是祭拜的模式,一般認(rèn)為是不吉利的。七月半期間,家里的老人也會提醒孩子要特別注意出行安全,不私自去涉水、游泳等。(海都記者林養(yǎng)東)